很多長期飲酒的人有手抖的毛病——手部會不自覺地震顫,程度有輕有重。幾杯酒下肚之后,有些人的手抖癥狀則會“不藥而愈”。這是某種疾病的征兆嗎?出現手抖的癥狀,需要治療嗎?又該如何治療呢?
長期飲酒者出現手抖癥狀的原因
1.缺乏微量元素
鈣、鉀和鎂元素能夠維持人體肌肉、神經的正常功能。長期、過量飲酒,可加速鈣、鉀、鎂元素流失,可能導致神經和肌肉過度緊張甚至抽搐,引起手抖癥狀。
2.出現神經損傷
酒精對神經系統具有刺激性,長期、大量飲酒可導致神經系統損傷,引發手部震顫。此外,酒精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部分飲酒導致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可能由于神經功能缺損,出現肢體麻木、震顫、行動障礙。
3.戒斷反應
長期大量飲酒者突然戒酒或減少飲酒量后,可能發生酒精戒斷綜合征。輕者表現為手抖、出汗、乏力、情緒激動以及胃腸道癥狀, 重者會出現幻覺、抽搐、震顫性譫妄等癥狀。相關癥狀一般在末次飲酒后6~48小時內出現。
多數情況下,酒精戒斷綜合征患者的癥狀相對輕微,可以自行恢復。但病情嚴重的患者,如果不及時加以干預,可能出現持續的驚厥發作或震顫性譫妄,危及生命。
手抖為啥“不藥而愈”?
飲酒前手抖,可能是因為飲酒者出現焦慮、煩躁不安等情緒,引起的軀體反應。飲酒之后,心理因素可令手部不再抖動。這其實說明,飲酒者的心理、神經功能均已發生損害。
飲酒的其他危害
1.損害認知功能
過量飲酒可導致大腦皮質萎縮,引發認知功能障礙,表現為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應遲鈍等。此外,也可增加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風險。
2.損傷肝臟、胃腸道和心血管
酒精具有肝毒性。長期飲酒過量可導致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病變。攝入大量酒精會導致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心率加快、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酒精還會損害心肌細胞,引發心肌功能障礙。此外,酒精可直接刺激胃腸道,引起胃痛等不適癥狀,引起或加重胃潰瘍、慢性胃炎等疾病。
3.可能增加癌癥風險
美國癌癥研究所和世界癌癥研究基金會聯合推出的第三版《飲食、營養、身體活動與癌癥:全球視角》指出:強有力的證據表明,飲酒與6種癌癥密切相關,包括口咽癌、食管癌、胃癌、肝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即便少量飲酒或飲用酒精飲料,也會增加患癌風險。
戒酒迫在眉睫
建議有長期飲酒習慣者,無論有沒有出現不適癥狀,都及時戒酒。可以從心理和行為兩個層面“下手”,徹底斬斷對酒精的依賴。
1.下定決心,樹立信心
戒酒能否成功,在于患者的決心是否堅定。患者要充分意識到,酒精對自身和家庭都具有嚴重危害,應及時下定決心,堅決戒酒。家屬應多與患者溝通,給予充分支持,讓患者建立起信心,才能更好地戒酒。
2.循序漸進,合理治療
長期、大量飲酒的患者,如果突然停酒,很容易出現戒斷癥狀。此類患者應前往醫院就診,在醫師的指導下戒酒。戒酒應循序漸進,逐漸減少飲酒量,延長每次飲酒的間隔時間,直至最終戒除。嚴重的酒精戒斷綜合征患者,應配合藥物治療和心理干預。
日常生活中,患者可以通過替代療法、轉移注意力等方式緩解戒酒的不適癥狀。比如,想飲酒時可以用其他飲料、零食代替。培養個人愛好,盡量遠離不必要的應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