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指發(fā)生在胃內壁黏膜或更深層的潰瘍,多發(fā)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飲食不當、藥物不良反應等因素,是導致胃潰瘍的主要原因。患者腹部有明顯的飽脹感、灼燒感,甚至影響進食,使體重明顯下降。胃潰瘍受情緒、飲食等多種因素影響,容易復發(fā),除了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之外,患者必須重視自我保健,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規(guī)律飲食、定時定量
臨床數據顯示,長期飲食不規(guī)律人群發(fā)生胃潰瘍的可能性比較高。人的胃酸分泌有一定規(guī)律。如果胃部排空后不進食,胃中沒有食物可供消化,胃酸分泌大量會刺激胃黏膜,導致燒心、胃部隱痛等癥狀。當然,一般情況下胃黏膜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襲。但如果長期用餐時間不固定、食量不均衡,很可能導致胃黏膜損傷,引發(fā)胃潰瘍。
胃潰瘍患者務必規(guī)律飲食,盡量定時定量安排早餐、午餐和晚餐,每餐可間隔4小時左右,食量不宜過多,以減少消化負擔。兩餐之間如果感到饑餓,可以適當加餐,但晚飯后不宜再進食。
口味清淡、營養(yǎng)均衡
胃潰瘍患者的胃黏膜受損,消化功能不佳,日常飲食應遵循易消化、口味清淡、營養(yǎng)豐富的原則,少吃刺激性食物和膳食纖維含量過高的食物。
1.食材搭配
主食可以選擇饅頭、包子等發(fā)酵類面食。經過發(fā)酵,其中的淀粉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不建議患者吃冷米飯。米飯放涼后會發(fā)生淀粉回生,食用后難以消化。攝入足量的蛋白質有助于潰瘍愈合。肉類可以選用低脂、高蛋白質含量的瘦豬肉、蝦肉、魚肉等,將其做成肉餡、肉泥食用,以利消化。每日肉類食用量以50克(熟重)以內為宜。富含B族維生素的食物,同樣有助于胃黏膜修復。可每周吃1次豬肝泥或鵝肝泥。為避免膽固醇超標,每次食用不應超過30克。
胃潰瘍患者容易出現胃脹、胃痛、反酸、噯氣等癥狀。粗雜糧、高膳食纖維含量的蔬菜比較難消化,容易加重胃部不適,患者應盡量少吃。可適量選用去皮的黃瓜、茄子、冬瓜和白菜心等蔬菜。豆制品如豆腐、豆?jié){等容易產氣,引起腹脹,胃潰瘍患者應避免食用。
2.飲食口味
炸、煎、烤類食物通常含有大量油脂和調味料,容易刺激胃部,加重消化負擔。日常烹飪應盡量以蒸、煮為主,做到低鹽、少油、口味清淡。糖分會促使胃酸過量分泌,濃茶、咖啡、酒精會刺激胃黏膜,使?jié)儛夯;颊邞M量不吃或少吃甜食,避免飲用濃茶、咖啡和酒。
此外,生冷食物會刺激胃黏膜,不建議患者食用冷飲。從冰箱拿出來的水果應放置一會兒使其恢復至室溫或上鍋蒸兩三分鐘后再吃。
慎用藥物
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皮質類固醇藥物會刺激胃腸道黏膜,可能誘發(fā)或加重胃潰瘍。患者如果需要長期服用具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藥物,應定期復查。如果出現胃部不適,應及時就醫(yī),必要時應更換藥物。
調節(jié)情緒
胃潰瘍的病程較長,容易反復發(fā)作,很多患者在疾病的影響下,可能出現焦慮、抑郁情緒。多項研究發(fā)現,情緒會影響人的腸胃健康。精神壓力過大、負面情緒過多,可導致暴飲暴食、消化不良、胃酸分泌增加,加重胃潰瘍。
因此,患者在遵醫(yī)囑用藥的同時,必須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尤其應避免情緒性進食,平衡好工作和生活,養(yǎng)成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