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人體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而引發的全身性疾病。在艾滋病發現之初,由于當時醫療水平有限,缺少有效的治療藥物,患者一旦確診便相當于被“宣判死刑”。
如今,隨著抗艾藥物和療法的不斷問世,艾滋病逐漸成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患者的生存期被不斷延長。因此,部分人錯誤地認為艾滋病沒有那么可怕,即便患病也“有藥可醫”,不必注意自我防范,但是,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即使艾滋病的治療技術相對成熟,該病仍有極大的危險性。
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服用“免費藥”
為有效防控艾滋病,保障艾滋病患者的醫療權益,我國在2003年出臺了“四免一關懷”政策。其中,“四免”指的是:
一免:為農村居民和城鎮未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等醫療保障制度的經濟困難人員中的艾滋病患者,免費提供抗病毒治療藥物。
二免:提供免費咨詢和病毒檢測服務。
三免:為艾滋病患者的遺孤提供免費義務教育。
四免:對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婦,提供免費健康咨詢、產前指導和分娩服務,及時免費提供母嬰阻斷藥物和嬰兒檢測試劑。
“一關懷”指將經濟困難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納入政府補助范圍,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生活補助,并積極扶持有生產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參加生產活動。
及時接受規范治療可有效抑制病毒,維持患者正常的免疫功能,延長生存期,同時有效降低艾滋病病毒的傳染性。在“四免一關懷”政策的支持下,我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在定點醫院進行病毒檢測,免費領取抗病毒治療藥物。此外,我國還有醫保創新藥和自費藥物,可供患者選擇。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越來越多的相關藥物進入醫保名錄,患者能夠負擔得起的藥物種類不斷增加。
但需要說明的是,不同價位、不同種類的抗艾藥物的適用人群、具體用藥方案、治療效果有一定差異。一部分患者可能因為身體原因,無法使用免費藥、醫保藥,只能服用價格十分昂貴的自費藥物——每月藥費超過5 000元。艾滋病患者需要終身服藥,一旦停止服用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病毒就會重新開始復制、傳播,攻擊患者的免疫系統。那些只適合使用自費藥的患者,需要支付高昂的醫療費,如果無力承擔而中途換藥,則會影響療效,并承受嚴重的不良反應。
對艾滋病不可抱有
僥幸心理
艾滋病病毒可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感染者在疾病晚期可能因為嚴重感染或惡性腫瘤而死亡。雖然從社會層面而言,艾滋病可防可控,但對于個體來說,不同艾滋病患者的就診時間、病情發展速度、心理承受能力、經濟狀況不同,治療效果存在差異。
1.不及時治療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生命
艾滋病急性感染期沒有特異性癥狀,潛伏期較長,感染者很可能忽視病情,沒有及時進行相關檢測和治療,耽誤了治療時機。數據顯示,我國約有超過三分之一的艾滋病患者,在確診時已經處于艾滋病病毒感染晚期。這些患者的病情很難得到明顯改善,死亡風險相對較高。同時,未接受治療的艾滋病患者有極大的傳染風險,可能通過不同途徑感染他人。
2.心理負擔極重
對于艾滋病患者來說,心理創傷比病痛更難以忍受。時至今日,很多人對艾滋病依然抱有偏見,認為“艾滋病患者都曾經做過錯誤的事情。”不少艾滋病患者可能因為外界的刻板印象,產生非常強烈的病恥感,或者出于對治療結局的擔憂,陷入消沉、低落的情緒中。很多患者甚至一輩子都不會和家人坦白病情。去醫院就診或取藥的時候,會“全副武裝”,戴上帽子、墨鏡、口罩,穿長風衣,生怕被熟人認出來。臨床上,一些確診不久的患者會產生過于強烈的情緒反應,繼而選擇自殺。
樹立正確認知,
遠離艾滋病侵擾
1.正確面對艾滋病
面對艾滋病,既不能“談艾色變”,也不能無動于衷。艾滋病對于世界各國來說,都屬于重大醫療衛生問題。對于患者而言,艾滋病會對其自身健康和家庭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必須積極防治艾滋病。
2.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艾滋病新發患者呈現“兩頭翹”的趨勢,即20~29歲和50~59歲是高發年齡,15~24歲年齡段患者的占比明顯增高。性傳播是我國新發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感染途徑。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人們對艾滋病的傳播風險認知度不高,性行為安全防護意識薄弱。無論青少年還是成年人,都應做好自我防護,為自身和他人的健康負責。具體應做到:不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須刀等個人用品,不共用注射器,不在非法經營場所紋身或進行有創診療操作。避免發生高危性行為。
3.疑似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及時采取醫學措施
如果認為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應盡快到指定機構進行咨詢和風險評估,采取暴露后預防措施,配合艾滋病病毒檢測。
在暴露后72小時內服用阻斷藥物,連續服用28天,可有效降低感染風險。為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疑似感染者應該在暴露后的第2周進行艾滋病抗體或抗原抗體聯合檢測。患者確診后應積極治療。網上銷售的艾滋病自測產品,其檢測結果可能出現誤差,不能作為確診的依據。
艾滋病患者、病毒攜帶者不應被社會歧視
艾滋病患者不應該因為疾病被區別對待,更不應受到歧視。從法律層面來說,我國《艾滋病防治條例》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屬。從社會層面來說,從道德層面審視艾滋病患者不僅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也無益于艾滋病的整體防控。
只有全社會科學、客觀、積極地看待艾滋病,才能形成合力,正確預防、積極治療,降低傳播風險,保證每一位患者健康且有尊嚴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