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與地方財政有關的話題熱度又增,比如富庶如蘇州公開發文要求“過緊日子”,中央擬為地方推出包括消費稅在內的新稅種,以及一些地方獲準將部分新增地方專項債券用于償還存量債務等等。
這些話題和問題主要與后土地出讓金時代地方政府債務壓力、地方財政可持續造血能力,以及中央地方財權事權關系重構等議題有關。
地方政府之間經濟績效競爭曾被視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之一,雖然也有這樣那樣的弊端,比如容易導致“諸侯經濟”,不利于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等等,但有為政府加有效市場一向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利器之一,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優勢。
不過,一段時間以來,受地方債務累積疊加土地出讓金收入減少的掣肘,以及圍繞城投公司的銀政合作模式的式微,加之地方政府自身債務風險意識的提升,地方政府行為方式不似以前“大手大腳”,而是顯得有些“縮手縮腳”乃至畏首畏尾。比如相關統計顯示,今年1月-6月,地方新增專項債發行規模達1.49萬億元,僅占全年額度的38%,相對滯后于發行計劃。
而在已經發行的新增專項債中,有些也在未報備的情形下被用于償還既往債務,沒有及時轉化為新的增量,這也是為何中央三令五申要求要盡快形成“實物工作量”的原因所在。此次一些地方獲準將部分新增地方專項債券用于償還存量債務,表明中央已經充分體察到一些地方的債務壓力,并有意將地方“借新還舊”的操作規范化和透明化。
考慮到房地產市場企穩轉正尚需時日,土地出讓金難以恢復往日盛景,為地方政府造血的任務便變得迫切起來。當下官學兩界熱議的消費稅呼之欲出漸行漸近,被人們視為未來給地方政府造血的利器。
消費稅的推出,除了給地方政府創造新稅種的使命外,也符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過程加大消費引領作用的大方向。在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的“鐵公機”時代告一段落后,大力促進消費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從抓建設促生產轉向大力發展服務業,千方百計打造消費場景,一些網紅城市已經開始收獲相關紅利。這也為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創造了新的契機,有利于后發展地區迎頭趕上,同時也將為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提供新的動力。
與此同時,人們也要充分考慮到,消費稅雖然有著諸多優點,但對土地出讓金的替代現階段還不可高估,而且也要注意防止經濟增速放緩壓力依然較大的當下,推出消費稅所帶來的相關收縮效應。
相對于稅種的增加,更為重要的議題是推進財政體制現代化,進一步厘清和理順中央地方財權事權的關系。在此基礎上,打造現代化的財稅體系,既要防止以支定收,冀圖回到過去大手大腳花錢的“松快”日子,也要防止在經濟增速放緩期間過度節流,一方面影響保民生保基本,一方面又無形中產生緊縮效應,加大經濟增速放緩壓力。
當前一項比較緊迫的任務是厘清民生型財政和建設型財政的關系和財力來源。涉及民生的支出,應當以財政支出為主,在劃分中央和地方財權和事權的基礎上,做到全民普惠部分,由中央財政支出為主,其余部分以地方財政支出為主。
而建設型財政,則主要應以發債來籌集資金,而且真正做到市場化發行,讓市場根據地方現有財力和未來發展前景來加以定價和消納。一方面避免過去那種準國家信用背書的剛兌預期,一方面倒逼地方政府不要脫離自身實際過于超前發展過度透支未來,從而避免地方債務及其相關風險的迅速累積。
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中國改革事業制勝法寶之一。地方財政體制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既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改革,也是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其順利推進將起到綱舉目張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三中全會確立的新一輪改革發揮重大推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