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電企業集體向醫療發力。
2024年6月26日,夏季達沃斯論壇活動期間,海信和天津市濱海新區等合作方簽下協議,圍繞智能醫學裝備技術研發中心建設、AI診斷技術研發及應用等深化合作。
一周前,海爾集團斥資125億元,入主血液制品龍頭公司上海萊士(002252.SZ),將成為該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這是海爾集團的第三家醫療行業公司,還有海爾生物(688139.SH)和盈康生命(300143.SZ),分別從事生命科學、臨床醫學。三家公司均歸在海爾集團的大健康品牌盈康一生麾下。
“會有互補性。”一位關注上海萊士的投資者表示,現在的海爾集團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商業網絡體系,并不只生產電器設備,大健康產業和物流供應鏈也涉足很深。
一位盈康一生相關人士表示,現階段希望延續上海萊士既有的業務線,“和上海萊士在戰略上達成了共識”,并且上海萊士與原股東基立福續約,繼續作為人血白蛋白產品中國市場獨家代理商,以保障公司經營業績的穩定、可持續。
來自青島的兩家家電巨頭不約而同做醫療,是有前人可鑒,在全球市場包括西門子、飛利浦、松下、東芝等都走通了這條路,中國企業亦在尋找優勢領域迎頭趕上。
此次被海爾集團收入麾下的上海萊士,屬于血液制品行業。這一行業最顯著的特點,就體現在牌照的稀缺性上。
從2001年5月至今,20多年,中國就沒有再批準過新的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行業準入壁壘高,且監管嚴格,國家對血液制品生產企業實行總量控制。
目前,全國正常經營的血液制品企業不足30家。前六家頭部血液制品企業,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泰邦生物、遠大蜀陽、派林生物等年采漿量超過千噸。2023年,六家合計占中國血漿采集量的70%-80%。
與無償獻血的公益性組織——血站不同,血液制品生產企業被允許設置的是單采血漿站,其并非公益機構。
單采血漿站的設立、管理,有一系列嚴格的規定,只能由血液制品企業設立,而且是一對一的供漿關系。
按規定,在一個采漿區域內,只能設置一個單采血漿站,因此血漿站數量難以在短期內快速增長。其采集的血漿,供應企業制作白蛋白、丙種球蛋白等血液制品。這些企業加工生產的血漿,不能用作臨床輸血使用,只能作為原料提供給生產企業。
中國的血漿采集政策相較于美國、歐洲更加嚴格,血漿采集間隔期長,單次采集量也較少。加之牌照的稀缺性,導致其他公司想要進入這一行只能靠并購。
因此,這些頭部血液制品企業,多年來不乏大集團競逐。如華潤集團,前后累計耗資近48億元,在2021年拿下博雅生物的控制權,從而進入血液制品行業;國藥集團是天壇生物的實際控制人,2023年6月,又將另一家血液制品企業衛光生物收入囊中。
整合潮正在影響著整個血液制品行業,包括派林生物、衛光生物、廣西冠峰、上海萊士等多家企業,實際控制人先后都出現了變更。
地方國資亦參與進來。2023年,陜西省國資委入主派林生物,交易總價約38.44億元。
這場并購潮是內外并行的。從血液制品企業內部看,上海萊士的并購集中在近十年間。從2013年至今,該公司收購了鄭州萊士、同路生物、浙江海康、廣西萊士等公司股權,以拓展血漿資源。
在整個血液制品的產業鏈中,處于上游的單采血漿站的數量和質量,是血液制品企業發展的核心。

截至2023年底,上海萊士擁有單采血漿站44家,分布于廣西、湖南、海南、陜西、安徽、廣東、內蒙古、浙江、湖北、江西、山東等11個省(區),漿站數量、分布區域及全年采漿量均處于行業前列。
上海萊士亦曾引發求購者競逐,直到海爾集團斥資125億元入股,結束了其自2021年8月起的無實控人狀態。
中長期看,全國原料血漿的供需矛盾依然突出。因此,入主上海萊士后,海爾將后者的經營策略概述為“拓漿”和“脫漿”齊步走路線。
上述盈康一生相關人士表示,上海萊士將在提升采漿量的基礎上,拓展更多臨床適應癥及臨床應用,促進其總體生產能力以及血漿綜合利用率的提升。
海爾的進入,讓上海萊士可以講以血液衍生藥品為支點、布局全球化的生物制藥公司故事。
“海爾是一個全球化的企業,上海萊士加入后,后者能整合資源的范圍擴大了,這是顯而易見的。”上述盈康一生相關人士認為。
然而,雙方能否親密無間地讓制造業的“基因”契合到醫藥研發中,是一個巨大考驗,畢竟前輩如西門子、通用電氣公司蹚得最順的路,還是從家電制造業到醫療設備制造。
那么,雙方第一步要整合什么樣的資源?
以家電起家,海爾集團涉足醫療行業已近20年。
海爾集團起初做冰冷產業,也就是冰箱,在這個領域有技術優勢,往深低溫和超低溫領域探索的時候,把該技術的應用延伸到醫療領域,在2005年成立了一家名為“特種電器”的公司,主攻超低溫技術,即上市公司海爾生物的前身。
海爾收購的第一家醫療上市公司則是盈康生命,它的重要業務之一就是醫療器械,如用于頭部腫瘤的伽瑪刀,還有乳腺疾病檢查設備、影像增強類設備等。可以說,海爾擁有的前兩家醫療公司,都和自己的優勢“基因”相契合。
上海萊士加入后,三家上市公司的業務將可能形成一個完善的血液制品產業鏈。
在這條產業鏈上,海爾生物醫療有上游的采漿、分離設備、耗材等硬件制造能力,以及為血漿站提供數字化場景解決方案的軟件;中游,血液制品的生產環節,主要由上海萊士做;下游是產品應用以及臨床研究,盈康生命有自己的醫院。
2024年6月,盈康一生剛促成了一項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天津醫學健康研究院的合作,這可算是推動血液制品的臨床研究和轉化實踐的一步。
以2023年業績表現看,新收進來的上海萊士,是三家醫療公司中最優質的資產。
2023年,三家公司均實現了十億規模級營收,但個體差異大。上海萊士達到79.64億元,海爾生物次之,22.81億元,而盈康生命是14.71億元。凈利潤同樣是上海萊士更優渥,17.79億元,海爾生物在4億元規模,盈康生命則是1億元。
自海爾集團2019年接手盈康生命成為實控人后,雙方交手的第一年,盈康生命的財務報表即出現大額虧損7.03億元,原因除了業務層面上戰略重塑、經營策略調整,導致短期內研發、市場、營銷等投入和支出加大,還有大額的商譽減值。
除了醫療設備,盈康生命的另一大板塊是民營醫院。盈康生命經營管理著八家醫院,既有綜合性的醫院,也有專科醫院,比如康復、腫瘤方向,在上海還有護理養老院。
民營醫院的生意不好干。從2015年以來,盈康生命收購瑪西普、中衛醫院、四川友誼醫院、友方醫院51%股權等一系列外延式并購,積累了巨額商譽。比如四川友誼醫院,一家民營三級綜合醫院,由于其經營業績明顯低于收購時的預期,盈康生命在重新評估該醫院價值后,就需要計提商譽,也就是說之前收購的資產買貴了。
盈康生命在2019年報里表示,公司將通過加大對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提高經營管理效率等方式,為并購企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從而降低未來發生商譽減值的可能性。
事與愿違。對盈康生命而言,商譽減值如雷懸頂,逐年爆破。2021年該公司再度告虧,原因之一就是對另一筆收購進行商譽計提減值準備約4.5億元;2022年虧損5.96億元,主因依然是計提商譽減值損失。
直到2023年,蘇州廣慈醫院成功實現了盈康生命并購時的業績承諾,終于不需要計提商譽減值了,這一年盈康生命成功實現了盈利。
“我們圍繞著整個產業鏈布局,去看并購標的。”上述盈康一生相關人士表示,接下來整體的投資并購,也將圍繞既有的生命科學、臨床醫學、生物科技領域,希望繼續完善產業鏈。
同屬制造業范疇,在醫療領域里,有不少做家電出身的企業。
家電企業面臨的危機是,“家用產品耐用性不斷提高,產品更新的周期較長,若新功能無法有效改善消費痛點,更新換代的需求就可能萎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研究員徐建偉說。
家電公司紛紛做多領域布局,醫療即是一個方向。不僅海爾,諸如美的、海信、TCL、長虹、海信等國人熟知的家電品牌,在醫療領域均有不同程度的涉獵。
美的醫療成立于美的集團2020年組織架構調整后,旗下上市公司萬東醫療,主攻CT(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系統)、DR(數字X射線攝影系統)等醫療影像設備。
2023年,國內市場二、三級醫院的CT招標數量減少,而基層醫療采購持續增加,市面上的CT企業已超過20家。一片紅海中,2023年萬東醫療的CT銷量比2022年有所提升,公司整體業績亦較上年增長。
家電巨頭容易向醫療器械領域拓展業務,但選擇的產品線是有一些差異的。以冰箱起家的海爾,從生物醫療的低溫存儲設備開始做起,而長虹做的則是癌癥放射治療器械。
2024年6月,長虹控股集團旗下中玖閃光醫療公司e-Flash放療系統,進入型檢階段,意即產品研發成型并送檢。在智慧健康、生物醫療領域,長虹亦在涉獵。
醫療板塊也是海信重點打造的業務板塊,主打方向是內窺鏡,目前,海信醫療的4k熒光內窺鏡取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的二類醫療器械注冊證,向微創外科領域拓展。此前在智能AI消化道顯示屏產品,與相關公司合作研發了搭載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消化內鏡顯示器。
這些國產家電品牌做醫療,也是遵循著跨國企業發展起來的成熟路徑。
在全球市場,西門子、飛利浦、通用電氣公司、松下等家電品牌,都有自己擅長的醫療產品,以醫療器械為主,通過自身發展和外部并購,既覆蓋磁共振等高值大型設備,也有家用呼吸機、血壓計等偏向于消費類家電屬性的產品。
然而,轉向醫療,對家電企業而言并非一個一勞永逸的解法。
醫療市場看似廣闊,但涉及人類生命健康,企業在產品設計、制造上稍有不慎便會遭遇沖擊,對品牌的傷害更是持續性的。
以照明、家庭電器起家的飛利浦,近三年來,醫療產品召回的陰云不散。2021年6月,飛利浦宣布召回數百萬臺睡眠呼吸暫停和呼吸機,稱患者使用這些設備時,可能吸入一種會降解并釋放有害的、可能致癌的泡沫顆粒和氣體。這只是個開始,隨著事件發酵,2021年該公司全球召回的呼吸設備數量高達520萬臺,遠超最初預期。而且召回產品的型號不斷增加,時間也延長,到2023年仍在召回。
2024年,飛利浦宣布,將關閉其偉康業務在匹茲堡的總部,并削減該地區的數百個制造工作崗位。偉康就是飛利浦旗下專門從事睡眠呼吸機、家用無創呼吸機的公司,來自飛利浦2007年的一次并購。
受上述事件影響,飛利浦亦調整了在美國地區的睡眠及呼吸業務線產品結構,偉康此后專注于包括面罩在內的耗材和配件的銷售,不再銷售醫院呼吸機產品。
對于長袖善舞、精于并購和資本運作的中國家電公司來說,醫療產業同樣危機四伏。并購潮雖已開啟,但前路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