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潮流滾滾向前,金融服務亦被賦予新的使命與內涵。
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要求“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在此背景下,如何強化金融服務經濟民生的功能性定位,并有效將其付諸實踐,是包括商業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答題。
長期以來,金融生態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三重矛盾:
首先,金融的功能性與盈利性之間存在矛盾。出于多方面考量,金融機構通常會圍繞著發展得不錯的企業提供服務,而存在問題、盈利情況相對較差的企業則很難得到充分的金融服務。很多時候,大家做的是“錦上添花”,缺少“雪中送炭”,這緣于金融機構承載著客觀的盈利壓力。
其次,金融牌照專項服務與客戶綜合服務需求之間的矛盾。每一家金融機構都是依托牌照展業:銀行詢問客戶是否需要貸款,券商詢問客戶是否發債,基金詢問客戶是否需要投資……這樣的服務邏輯本質都不是以客戶為中心,而是以自身業務為中心。
身處新時代,服務行業應該以客戶為中心,即關注客戶到底需要什么。依照這個思路,金融機構設計出最專業的工具,讓客戶在使用時用得好、得實惠、能放心,這才能體現專業人才的價值。而現在的專業人才都是依托金融牌照下的機構提供服務,這就會使以牌照為中心的專項服務和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之間出現矛盾。
最后,地方政府金融專業力量不足與金融風險攻堅任務繁重之間存在矛盾。中國經濟尚未走完一個完整周期,經濟下行后金融的風險亦會陸續暴露,而地方政府擁有的金融專業人才相對較少,這意味著化解地方金融風險的任務重、壓力大。
為著力解決金融生態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2018年,時任浙江省省長的袁家軍到省內金融企業調研時,提出“如何讓金融專業人士走進廣大企業幫助識別和防范風險”課題,這也正是由浙江首創并寫入地方法規的金融供給側改革創新舉措——“金融顧問制度”的緣起。
金融顧問制度,實際是由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股權投資機構、相關行業協會等單位委派專業人士,由浙商總會金融服務委員會聘任為金融顧問,運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為地方政府和企業提供金融規劃、投融資、金融風險防范與處置、法律與財務等咨詢服務。
該制度旨在實現金融從以牌照為中心的專業服務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綜合服務轉變,通過走進真正需要服務的企業,更好地踐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其定位實際是一個社會角色,需要做好三件事:
一是企業的“金融家庭醫生”。金融顧問要幫助企業解決問題,不僅幫助企業融資,更要為企業融智,提出解決方案、考慮存在的問題,變成企業的“金融家庭醫生”,全科家庭醫生的定位,且是公益性質。
二是地方政府的“金融子弟兵”。金融顧問要幫助政府起草關于金融方面的文件,以及金融培訓、金融規劃、金融工作的推進等。
三是居民的“金融理財咨詢師”。金融顧問成為反詐“宣傳員”,金融顧問對社會各種欺詐進行識別、幫助,進行反詐騙投資者教育。
總體來看,金融顧問制度主要實現了三方面的創新:
第一個創新,金融顧問往市場化方向再邁一步,通過成立金融顧問事務所,相當于在金融機構與企業、社會之間增加了一道潤滑劑,即社會、企業需要找怎樣的金融工具,他們可以通過金融顧問事務所,由后者幫助他們尋找合適的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目前,浙江已率先成立了兩家以金融顧問為主的財務顧問事務所,且明確了不以盈利為目標。
第二個創新則是數字化的金融顧問,通過推動線上的金融顧問咨詢、投資者教育、反詐宣傳等,擴大社會影響力。目前,每年推出十個“金牌金融顧問”。
第三個創新也是很重要的環節,即進行縣域金融生態建設。金融機構的總部通常設立在城市,但浙江所有的問題、所有發展的動力均來自縣域,這里縣域經濟發達,若能把一個縣存在的問題研究透徹,那金融供給側改革的“最后一公里”亦可打通。
以目前進行金融生態建設的杭州臨平區為例。通過建立“雙組長制”,開展了“縣域綜合金融生態建設試點工作”,兩年時間下沉了79個金融顧問在這個區域,主要開展了三項工作:
一、優化政府平臺。通過成立一個10人左右的投行隊伍,針對性解決政府平臺問題,例如金融顧問會幫助政府進行分析,這個平臺怎樣能夠更好地發債、更好地利用當地資源為本地職工做更多的事。與此同時,前瞻考慮到政府平臺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點,形成“政府平臺健康運營”的一套指數。
二、在企業服務方面,通過打通縣域相關監管部門,為小微企業搭建數字化“金服寶·小微”平臺,目的是讓融資獲得率大幅提升,并推動融資成本每年實現絕對下降。這部分工作花費了很多精力,但已取得成效:2023年企業融資成本下降了23個基點。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數字化技術賦能,企業的運營成本未來還會實現迭代下降。
三、在一個縣舉辦了200多場投資交流會,79個金融顧問每人至少開展兩場,并由此開發了35個不同場景的反詐宣傳。經過金融顧問的努力,這個地方老百姓上當受騙的比例大幅下降;同時,通過對當地企業上市、尋找園區、招商引資等服務的全部跟進,縣域的金融生態環境大幅改善。
事實上,在推動金融顧問制度落地的過程中,通常會面臨這樣的疑問:金融專業人士本身是需要賺錢的,做這些事究竟能不能賺錢?對此,浙商銀行明確提出“善本金融”的理念,即金融必須把功能性放在第一位,而不能把盈利性放在第一位。
該理念背后的考量是:大家是政府安排來做這些金融工作,更多時候其實與學校、醫院等有相同的定位,具有社會功能,所以不能完全考慮盈利。基于這個定位,金融機構的站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從2018年底《建立企業金融顧問制度試點工作方案》印發,到2019年明確“金融顧問制度”在浙江全省推廣,再到2020年金融顧問制度正式寫入《浙江省地方金融條例》……
目前,浙江省已有4200余名金融顧問,地方政府設立了146個金融顧問工作室,每個縣都有一個金融顧問工作室,與金融相關的問題均由金融顧問解決。更重要的是,伴隨金融顧問制度在浙江落地,金融機構的心性、站位、格局得到大幅提升。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浙江實踐和樣板正向更多地方推廣開來。2021年,第一批金融顧問進入新疆開展援疆工作,與當地的政府平臺、黨政代表、國有企業進行溝通對接,最終形成了一套機制;2023年,金融顧問走進了四川涼山、走進了大灣區,通過與不同地方的政府平臺進行交流,金融顧問制度得以被越來越多的地方知曉并推進落地。
當前,全國有北京、上海、山東、四川等16個省份積極推廣金融顧問制度。金融顧問制度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慢慢發展,并在全國慢慢推廣開來。
近期,“金融顧問制度”走進了青海省海西州,一方面希望“善本金融”的理念、做法在這里落地;另一方面也希望金融顧問在援助青海發展的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具體而言,通過建立這樣一套機制,之后無論是海西州還是青海省其他地方,只要在金融方面有具體需求,包括業務對接或專業咨詢等等,都有一套能夠聯系的機制和平臺。具體可從三方面進行探索:
首先,建立一個機制。將東部地區的金融創新理念、意識進行交流、培訓,比如組織青海地區的黨政、企業、金融機構人員赴浙江學習。
其次,與地方政府平臺、國有企業、浙商企業及其他企業交流,了解當下的金融需求。金融顧問是專業人士,金融顧問制度背后鏈接的是各家金融機構、各種金融工具和牌照,可以實現需求與服務的有效對接。
最后,在海西州建立金融顧問工作室。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溝通并形成戰略規劃,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推動良性互動機制的建立。簡而言之,通過金融行業對口協作,走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
(作者為浙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本文整理自作者近期在“金融援青”專題座談會上的發言;編輯:張穎馨、袁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