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學做舊詩,是因為杜甫。
記得當初讀到談杜甫和江西派的書,涉及技術層面的分析。中唐以后,直到明清,學杜詩的大家,李商隱、王安石、黃庭堅、陸游、元好問、錢謙益,各有路數。杜詩的沉郁頓挫,是思想內容上的,也是句法上的。怎么學,怎么變,哪些是有意識的變,哪些是由于性情不同造成的變,要說清楚,不容易。從前的詩話作者,本人多是詩人,所以分析能切中肯綮。沒有寫詩經驗的,盡管有一肚子理論,有些問題,不容易鬧明白。
因為這個,我花了幾年時間,去學寫近體詩,尤其是七律。
詩寫得如何,暫不必說,但體會確實是有了。再讀教授學者們古典詩歌的專著,就能看出作者是內行還是外行,看出同是內行,誰的底子更扎實。
學做舊詩,我的感覺,最好是先找一個和自己投契的大家,把他徹底吃透。這個大家的詩,也不必全部精讀——當然能全讀更好,只選有代表性的幾十首上百首,細細揣摩,看他有了題目,如何下手。讀罷首聯,先不往下讀,想一想,看他后面怎么接。讀罷前三聯,注意看他怎么收。律詩的中間兩聯,是兩副對子,作者個個抖擻精神,爭奇斗艷。講究巧,講究細,講究工。起收往往是俗套。收則不僅俗套,還常常流于纖弱。如果他前面起得高,接得順,展得開,你就要想該怎么收。然后看他和你所想是否一樣。如果不同,看看誰更好。有一個大家做底子,后面就好辦了,參以諸家,轉益多師。學誰,不學誰,這和交朋友一樣,總歸要看和自己是否投緣。精熟一家的道理,會打仗的人說,傷敵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詩道亦然。一個人有自己的習慣,他的優點和缺點其實是一件事。有的詩人不斷在變化,有時是因為沒找好路,有時是為了擴大格局,自我豐富。變造成了什么結果,其中是否有誤區,有彎路,只要你讀熟了,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再偉大的作家也有力不從心的地方,有局限,你能看出他的局限,他未竟的努力,你從中學到的比單單看到他的成功會更多。
有人寫詩從宋詩入手,也有從清詩入手的。我自己,從唐詩入手。路徑不同,所歸同一。近體詩從宋詩開始,詩的織體較密。元詩返唐,比初唐盛唐更疏松。到清朝繼續密,同光更密。從唐詩入,比較容易,雖然單純,品格很高。然后分向兩頭追溯擴延。唐詩處在中間,往上向南北朝,向后有宋明清,脈絡清晰。由清返宋返唐,圈子繞得大了些。關鍵是,近體詩,唐人在小技巧上,不如后人那么講究,學起來相對簡單,不會因為過于專注于技巧而忽略了境界。詩,和所有藝術作品一樣,畢竟思想境界是第一位的。
七律這一體裁,王維是第一個大師,氣勢、個性、章法,都有了。作品雖然不多,開創之功,相當于愛倫·坡之于偵探小說。杜甫當然是集大成者。字法、句法、結構、氣派,以及思想的縝密和深刻,感情的沉郁,風格的雄渾,色彩的鮮明,使事用典的方法,都得學。李義山是寫心事的高手,不像老杜那么直接。小杜清新華麗而不淺薄,寫得輕快,卻又耐人尋味。關鍵是他志向高遠,聰明,心中有傲氣。但他的技法比較單純。他人俊逸,詩也俊逸。純是天分。
晚唐人感情細膩,描寫亦然。老杜說的詩律細,用在他們身上最合適。溫庭筠、韓偓、趙嘏、李群玉、韋莊、羅隱,都有自己的風格。如果說老杜是交響曲、鋼琴協奏曲,他們則像是精致的奏鳴曲和室內樂,小而精美,而且纏綿。
七律句式的遒勁要學杜。用虛字,可從李商隱那里學。李詩的意思,從不直說,象征之外,還回環往復地繞著說,加上善用虛字,便覺委婉深曲,如同隔了簾幕。議論,王安石最大氣。
王維、李頎那一路,后來專門學的人不多,主要原因是沒有明顯的格式,不容易模仿。劉禹錫的七律很大氣,但對后人影響也不明顯。
黃庭堅把老杜的一部分夸大了,不必走這么遠,走這么遠是喧賓奪主。黃詩雄健硬倔,是男子漢的氣概。以黃的技法,如果小,那就不成東西。但黃始終不小,到底是一大家。
二陳是杜詩正宗,陳與義尤其好。他有杜甫的雄渾和精練,有時比杜甫還精致,但深沉不如,局面當然更不如杜甫的博大。
金元人的七律,凡出大家之手的,都境界開闊,干脆利落,不拖泥帶水。元好問的不同是吸取了蘇、黃的長處,又能上追杜甫,就深了。
王安石學問好,見識高,恃才負氣,他的七律自是一流,但非常硬,很難學。“金陵懷古”一組,別人輕易不敢寫。清之錢謙益,風格最像老杜,尤其是他學問深,不論寫什么,都能所向披靡。他又有老杜少有的綺麗纏綿一面,顯然從溫、李那里得益甚多。黃仲則專學義山,但過于纖弱,固然有生活的因素,但他格局小,病態,也是無法否認的。
近體詩中,五律最容易做,但易流于膚淺。要么學王維,言近意深,要么學杜甫,煉字煉句。中晚唐七律做不好的,全都去做五律了。宋人五律,荊公做得最好。
絕句其實是比律難的,寫容易,寫好不容易。因為短,不容作者竹筒倒豆子似的說得痛快。意思要超逸,要有余韻,字句要節制,這有多難。杜甫做排律,做長篇的五古,都那么瀟灑,偏偏絕句做不好,只好另開一路,寫“漫興體”。絕句的發展,可以對比一下盛唐大家李白、王維、王昌齡和中晚唐李商隱、杜牧等的不同。
我喜歡寫絕句,但奇怪的是,一寫就寫成了一組。細想原因,恐怕不單純是要說的話多,一首里不足表達,而是沒本事把一首絕句寫得神完氣足。一首詩戳在那兒,唯恐站不穩,只好多寫幾首,相互照應。單打不行,求之群毆,是很無可奈何的。
至今不敢做古體詩,原因在于對于魏晉南北朝各家,還讀得太少。唐人《文選》爛熟,五古做得好的很多,七古做得好的,就少了。
(麗宏摘自百花文藝出版社《花嶼小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