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女兒小的時候喜歡畫畫,拿到一支筆就開始到處畫,家里的墻上、桌子上、板凳上、枕頭上,到處都是她畫的你看不懂的畫。
我現在回過頭看,覺得自己做的唯一對的事情,就是沒有因此指責她、批評她或者打她。我當時想孩子喜歡畫就畫吧,反正我們家也沒人來。后來我想,她這么喜歡畫畫,要不給她報一個少年宮的畫畫班吧。但報了少年宮的畫畫班后,她上了三堂課就不去了。
那時候孩子小,大人得陪著去。她在里面畫,我就在外面趴窗戶上看老師怎么教。當時那個老師讓小朋友們把本子拿出來,在這個小朋友的本子上畫一個五角星,在那個小朋友的本子上畫一個圓,在另一個小朋友的本子上畫一個正方形……然后讓大家用蠟筆把它涂均勻,不許涂出那個框。我女兒幾分鐘就涂好了,不均勻,外面全都是,然后拿去給老師看。
老師說:“你這畫的什么東西?我不是跟你說了不許出這個框嗎?你里邊也涂得不均勻,你要把里面涂細、涂均勻?!?/p>
我女兒很不高興,心想:我是第一個畫完的,還不表揚我。
她回到座位仍然不高興,拿一個紅的蠟筆寫一個100分。老師過來說:“誰讓你自己評100分的?不許自己評分,畫成這樣還100分。”
我當時就在外面看著,心想算了,不能讓女兒學畫畫了。她將來又不準備做油漆工,干嗎非要涂均勻?然后我就帶她回家,她自己愿意畫點什么就畫點什么。
之后,她再也沒上過任何的美術班,自己喜歡畫點啥就畫點啥。到了高二的時候,她成績也不是很好,考985很困難,所以我就準備送她去日本動漫大學讀動漫。日本動漫大學是3月底4月初入學,這意味著她有半年時間沒有事情做,我就給她找了個動漫公司去實習。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在大三、大四實習,但她高中就去實習了。我覺得這次實習對她的影響特別大,一個是讓她對職業的看法不一樣了,一個是讓她感受到上班的氛圍了。公司里面的人剛開始可能覺得她是高中生,會關照一下,但時間長了就沒人在意了,就把她當一個普通員工來對待。公司里面的上下級關系的處理、做事的流程、同事之間的相處,跟我們正常上班是一樣的,我覺得去體驗一下真的蠻好的。
這份實習還帶來了另一個發現。剛開始她進公司就打點雜,人家畫畫她就勾個線、涂個色,只干這個活兒。然后其他人就發現她畫畫的方式跟別人不一樣,因為她不是正規培訓出來的,她是野路子的。大家覺得特別古怪,就喊別人都過來看:“你們看她畫東西的這個畫法。”
大家一看,這個畫法很好,比他們原來的那個簡潔、方便多了,就開始讓我女兒畫人。先是畫了一個路人甲,后來又畫了一個配角吧,久而久之她開始自己帶項目,最后她一個人畫了兩套卡牌的所有人設。
我女兒在專業上是絕對自信的,我回想起這件事情也覺得很神奇,我其實從來沒有在畫畫上幫過她,我做的唯一貢獻就是沒有阻止她。雖然我到現在為止還反對她從事這個行業,畢竟畫畫太辛苦了。
我跟她說:“你喜歡動漫,現在我們專門把你送到日本學動漫,實際最高水平也就這樣了,但我希望你能做更輕松一點的工作。不過如果你堅持要做,我也一定會支持你。我不支持你的選擇,但如果你選擇了,我會支持你?!?/p>
可能正是因為如此,我女兒不止一次地跟別人表達過,遇到我們這樣的父母她很幸運,因為她看到很多同學的父母都有過扼殺孩子天賦的行為。
其實,父母要意識到的很重要的一點是:你沒有辦法為他們的人生承擔最后的責任。
我們很多人去干涉孩子的婚姻、干涉孩子的職業,但是最后當孩子遇到困境的時候,是孩子自己去承受這樣的結果,不是我們大人去承受這樣的結果。既然我們不能為他們承擔這個后果,又干嗎非要為他們做決定呢?
所以我覺得父母應該更好地過自己的生活,過好自己的生活,才是對孩子最大的支持。
現在的孩子既生活在二次元空間,也生活在三次元空間,他們的成就感,有的來自學校,有的完全來自虛擬空間。如果他們在虛擬空間中能找到成就感也是一件很值得開心的事,但很可惜,很多家長習慣性地把他們的電腦沒收,把他們的鍵盤沒收。
如果孩子在哪兒也找不到成就感,那就比較麻煩了。
這一代人和我們那代人完全不一樣,互聯網是他們的生存特征、生存模式,那是他們的世界。你把那個世界收走了,將來他們在他們要生存的世界就沒法活了啊。
我女兒從上小學開始,就可以隨便上網,放學回來只要做完作業,就可以無限制地上網打游戲。我還會偷偷給她買點卡,她媽媽都不知道。我當時只有一個考慮,就是我覺得等她將來進入成人世界的時候,這些是她基本的生存方式,不讓她上網打游戲、看動漫,會傷害她的人際關系。
人家小朋友都看,看完第二天早上去學校討論劇情,而你家小孩卻在一邊跟傻瓜一樣,那人家下次聊天就不帶你家小孩了,你家小孩連個談資都沒有。那等將來這個孩子長大了,她靠什么活在這個世界上?
我們這代就很簡單,只要我們學習好,我們就什么都會有。只要考上好大學就有好工作,有好的工作就會有好的生活,然后房子、車子等什么都會有了。但現在這代人的世界,不再只靠學習成績解決所有問題了。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活法,我們要幫助孩子,讓他們活在自己的時代。
(青梔摘自廣東人民出版社《反焦慮:今天我們怎樣當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