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回顧
“吃飯給飯錢,住店給店錢”,這是眾所周知的行為準則和規范,但總有人不愿意遵守這些社會規范。
一天,馬某和朋友幾人一起到佘某、李某夫妻二人經營的餐館就餐,就餐費用約260元左右,餐后馬某等人未結賬即離開,李某發現馬某等人逃單后沿路追趕。李某在看到馬某等人后,呼喊“買單”再走,馬某等人遂分散走開,因馬某離李某最近,李某便緊跟著馬某,并撥打110報警。
隨后,佘某趕到,與李某一起追趕馬某,馬某在逃跑過程中摔傷。經鑒定,馬某損傷程度屬輕傷二級,住院治療產生醫療費用等支出。
馬某遂訴至法院,請求判令佘某、李某賠償其因被追摔傷所造成的各項經濟損失4萬余元。
審理結果
法院審理認為,就餐后付款結賬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均應知曉的社會常理。馬某等人就餐后未買單,也未告知餐館經營人餐費怎么處理即離開飯店,屬于吃“霸王餐”的不誠信行為,經營者李某、佘某要求馬某等人付款的行為并無不當。
佘某、李某在發現馬某等人逃跑后阻攔其離開,并讓馬某買單屬于正當的自助行為,不存在過錯。馬某在逃跑過程中因自身原因摔傷,與李某、佘某恰當合理的自助行為之間并無直接因果關系,李某、佘某不應對馬某摔傷造
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法院駁回了馬某的上訴請求。
這個案件涉及的錢不多、事不大,但具有典型意義。
本案意義在于對吃“霸王餐”的行為作出了明確的否定性的評價——吃“霸王餐”是違反公序良俗、不誠信的行為、違法行為,同時對李某和佘某追趕、阻攔、索要餐費的自力救濟行為作出了肯定的積極性的評價,充分發揮了法律的評價、預測、教育作用,擺脫了公眾對司法審判“誰鬧誰有理”“誰傷誰有理”“誰橫誰有理”的刻板印象,維護了司法公正和法律權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第一款規定:“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情況緊迫且不能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不立即采取措施將使其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采取扣留侵權人的財物等合理措施;但是,應當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自力救濟的合法性在本案中得到了確認和肯定。
但需要提醒的是,在自力救濟的過程中不要超過必要的限度。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受害人采取的措施不當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如果馬某不是自己摔傷而是被李某、佘某打傷的,將會是另外一個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