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祖熙著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24年6月
第一次知道哥白尼,是因為四十多年前的中學課本;同時知道了歐洲中世紀的野蠻,以及為哥白尼學說殉道的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1996年即筆者在復旦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任教后不久,就遇到了來自波蘭的留學生;當時對方就很自豪地和我交談哥白尼話題。最近因波蘭總統杜達訪問復旦大學并發表演講,我和本世紀誕生的波蘭新一代留學生們同樣熱議哥白尼!這回我多了個法寶,就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學術著作《波蘭通史》。
值得指出的是:這部《波蘭通史》的作者劉祖熙是91歲高齡的復旦大學校友。他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是我國研究俄國史、波蘭史、東歐史領域造詣很高的學術前輩。早在2001年,他就因文化交流貢獻獲波蘭總統授予的波蘭共和國騎士十字勛章.
劉祖熙教授年青時曾經公派留學波蘭,并在1960年在波蘭華沙大學歷史系獲博士學位!他的學術著作對哥白尼有很高的評價,更是在其波蘭杰出人物的排序中名列榜首。而中國科學家們和社會科學界公認:科學文明是1543年在波蘭佛倫堡哥白尼塔上誕生的。科學文明誕生以后370多年的1914年,9位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書的留學生在美國成立了中國有歷史以來第一個科學組織——“科學社”,科學社出版的《科學》月刊開始向中國人介紹現代科學。5年后的1919年,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先生以“賽先生”的名義把科學正式請進了中國。再追溯,科學之光還沒完全照亮歐洲之際,就有人把賽先生帶進了中國。第一個把賽先生帶進中國的、目前公認是1583年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帶來賽先生時候,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剛發表40多年。不久,哥白尼學說就影響到了徐光啟。
徐光啟,在我看來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特別是在天文歷法上,徐光啟會通當時的中西歷法,主持編譯了《崇禎歷書》。依據《崇禎歷書》來預測日食,誤差在半刻鐘之內,其精密程度要比以往的歷法高得多,已經趕上了當時西方最先進的水平。我們現在用的“農歷”,就是在《崇禎歷書》的基礎上修正而成的。新的歷書還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引入了地理經緯度的概念。
去年,剛好是哥白尼誕生550周年、《天球運行論》出版480周年。為此,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作為我國第一家綜合類、收藏型、研究型的科學博物館,就聯合波蘭駐華大使館于去年10月底共同主辦了展覽“哥白尼的生平與成就”,這是中國科學史界、天文學界等紀念科學偉人的一件大事。清華大學科學博物館館長吳國盛就表示:哥白尼及其偉大學說的生命歷程是艱辛的,以本次展覽向這位偉大的波蘭科學家致敬,也希望觸動觀眾思考科學來之不易。
如今令人感到鼓舞的是:因為中波共同紀念建交75周年,雙方都表示要大力推動兩國文化、青年、學術、媒體、智庫等領域交流互動。在上海,有波蘭學者、留學生和多位智庫高級研究員同筆者探討東西方文明交融中的波蘭元素課題。該課題我已研究了多年,并且向對話者推薦了最合適的新書《波蘭通史》。該書勾勒出了波蘭主要歷史時代和主要區域文明的核心元素、關鍵人物和波蘭影響。而我則更關注波蘭文明史上經典人物的對華影響,根據多年研究記錄最經典的人物有三位:除了哥白尼,還有居里夫人和肖邦。這三位杰出人物的影響力,至今還閃爍著人文的光芒!
長久以來,阿特伍德更多因其小說而享譽世界文壇,但她的文學創作始于詩歌。此書收錄了阿特伍德1965年至1995年間的詩歌創作,包含先前出版的兩種詩選《詩:1965—1975》《詩:1976—1986》和詩集《早晨在燒毀的房子里》。阿特伍德的詩歌語言準確、澄澈、克制,不事鋪排,致力于節奏靈活性的探索。一趟巴士旅行,幾張明信片,茫茫荒野,日常瑣事都可以荷載令人驚駭的激情與力量,而在大量關注女性話題的詩作中,她揭示了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與暴虐,其筆觸常常尖銳到近乎殘酷,反映了詩人精神底蘊的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