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液、牛奶、蟑螂、蒼蠅、蚊子、老鼠尾巴、生豬肉、護手霜……這些毫不相干、有的看上去還有點惡心的東西,竟然是最近在中小學生中流行的“養臭水”配方:把這些東西放進飲料瓶,觀察變化坐等“炸開”,然后分享經驗。有的“臭水”在教室里炸開后,導致教學電腦損壞、教室在一段時間臭得不能用,甚至還引起十幾名同學惡心嘔吐。(5月31日《東南早報》)
西方諺語說“好奇害死貓”,這句話用來形容“養臭水”現象再貼切不過了。中小學生“養臭水”往往是想到什么東西就想加什么東西,沒有任何的科學規律可言,使得臭水的成分不一,不僅可能引起容器爆炸,造成意外傷害,還可能產生有毒氣體,重則可能致人中毒、感染疾病。另外,未成年學生如果為了尋求認同感,一心分享所謂的“養臭水”“心得”和“配方”,很可能讓好奇心演變成對不良刺激的追求,影響其心理健康成長。
換言之,“養臭水”這種娛樂方式在中小學生群體中流行,是孩子們的好奇心用錯了地方,這種缺少科學思維的“養臭水”也培養不出科學家。但也要看到,“好奇心是科學之母”,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是教育的天職。因此,對中小學生“養臭水”現象,既不能聽之任之,也不能一棒子打死,直接扼殺,關鍵是要進行正確引導,讓“養臭水”走向科學化,成為真正的科學實驗,告別獵奇、跟風、盲目。這需要各方共同發力。
學校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培養孩子正確的實驗觀。小學科學教育要與學生興趣相結合,科學教師要走向專業化、專職化,增加實驗課程課時和比例,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體驗科學的魅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初中理化生實驗要告別應試化,不能一味圍繞中考指揮棒轉。
社會需要為青少年學生營造一個既安全又充滿探索精神的成長環境??茖W、教育、宣傳主管部門開放更多寓教于樂的科普資源,鼓勵中小學生在專業指導下進行科學探索。同時,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科普教育,傳播正確的探索觀,引導中小學生認識真正的科學探索。
有條件的家長,也可以鼓勵并指導孩子在安全、衛生的環境下進行科學實驗。
總而言之,中小學生流行“養臭水”,其實也是一種提醒和警示:孩子的好奇心要呵護,要激活,也要防止用錯地方,導致不良后果。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