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興起的“友情婚”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雖然我國并沒有日本將走入的“超單身社會”之憂,但結婚率也同樣在不斷創下歷史新低。年輕人選擇不婚的原因是多樣的,但無論步進婚姻的阻礙有多大,社會文化關于組建家庭重要性的觀念還是不停推涌著單身的人們為此繼續努力,包括做出個性妥協的讓步。“友情婚”展現了婚姻生活新的可能性,開拓了以友好、公平為基本精神的合作型婚姻新徑。
不必建立在相對難逢的“愛情”基礎上,持握“友情”券就能夠步入婚姻,這不禁讓單身者們眼前一亮。但是不是“友情婚”就必然降低婚姻門檻,可使人輕松步入,從此免受因不結婚而受到的各種社會壓力呢?恐怕事情還不是這么簡
單……“友情婚”的出現使婚姻中充滿無數細節的交往條目清晰浮出水面,這些“事無巨細”的“婚內賬”談判的完成正是實現姻緣締結的前提。如果不是三觀趨于一致,恐難在這樁樁件件上達成共識,也就是這份友情恐怕還是要“深厚”才行。如果說“友情婚”中剔除愛情之一項,可令人避免因愛情而昏頭昏腦、被婚姻剝削或不覺或難伸張的情況,那么剔除性之一項,則為無性需求者提供一方寬敞的婚姻天地,同時,也是為有性需求者“創造”了一份對婚外性關系的包容,不過這些仍屬于需要提前談判的內容。總之,我們可以將“友情婚”理解成一種開展于談判席上的婚姻,婚后雙方的合作需要按照婚前所“商酌”的來執行,如若出現未被預見的摩擦,也需專門協商討論,確保彼此感覺舒適,不互相冒犯。
進入“友情婚”的人們終于中止了因為不婚所蔓延起來的種種不友好,但在享受婚姻帶來的庇護和安穩的同時,要始終堅持邊界意識的鮮明。“友情婚”中的獨立和合作的交織作為婚姻安定的保障,能讓理性人感到清爽和公正,但對于較為感性的人而言,婚姻中的條條框框可能會造成難言的傷感。人的情感是復雜的,既需要伸張自主意識,又需要能夠安撫疲憊和軟弱、包容情緒浮動的臂彎。契約精神在“友情婚”中達到了濃郁的程度,既讓人感覺可信可依,又令人隱隱不安。傳統婚姻中愛的模糊雖飽受詬病,但它也不是全無好處或全為不公,它對生活模糊性的對應可能正是它具有彈性或魅力的部分。
“友情婚”看起來像是社會“逼婚”下的無奈之舉,但也不失勇氣和一定的生活思考。特別是它展現出來的對傳統婚姻弊病的努力規避,促使我們審視現存的婚姻模式,由此有望孕育更多優化家庭關系的努力。在要不要結婚,結什么樣的婚一類問題上,最終是向自己內心所愿的叩問,追問之深也必是對人類行為是否真正符合人性、人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