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四個維度,而一節好的閱讀課,除了能鍛煉學生前三項素養,更能通過對課堂問題的精心設置,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學會學習。因此,在高中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要努力使“問題驅動”成為貫穿一堂課之始終的理念,以全新的閱讀教學設計思路,打破傳統課堂的局限性,從而引導學生提升閱讀綜合能力,發展英語核心素養。
一、問題驅動的理論依據
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中學堅持推進以“問題驅動”“思維靈動”和“評價互動”為范式的“三動課堂”,其中,“問題驅動”旨在以教師為引領,以真實情境創設問題、以質疑探究激發問題、以合作分享解決問題。“問題驅動”的理論基礎與問題導向法(PBL)類似,即通過誘導學生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從而激發其求知欲,引導其主動思考,在提問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1]。問題在一節課中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通過問題的不同層次、內在邏輯以及遷移運用又可以激發新問題。當然,要設計一節“問題驅動”的課堂,教師首先要擁有設計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年版高中英語教材(以下簡稱外研版)部分課文內容,探討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方法及注意事項。
二、問題設置基本步驟
(一)課前:創設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
要在閱讀課上激發學生提問,一個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必不可少。學生全身心投入課堂中,擺脫了緊張感和拘束感,才能自然而然地生成問題、進行討論并表達觀點。為此,教師在課堂上應少用指令式語言,多用邀請式語言,即使面對回答偏離預設答案的學生,也要給予鼓勵和肯定,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開展有效引導。同時,在討論型活動中,教師不宜隨意打斷討論,因為一個看似雜亂的課堂往往也是一個能碰撞出新觀點、新思路的課堂。教師要重視學生之間自發討論的價值,讓課堂“亂”中有序。
(二)課中:問題來源的選擇
要設計一個“好問題”,問題的來源至關重要。大多數教師會在課堂開頭設置問題,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引入下一個環節。在設計的時候要注意問題與文章主題的關聯度,這樣才能保證問題的價值。如外研版必修一U5 The Monarch’s Journey中,教師可在介紹完其他動物的amazing facts后,引入問題“Do you know any amazing fact about the monarch butterflies”,讓學生在討論中驚嘆于帝王蝶遷徙規模之大、距離之遠。
課文是提煉問題的主要來源。在常規課堂上,教師一般會使用分段閱讀的方式引導學生推進學習。不妨對課文進行打散重組,擺脫分段閱讀模式的桎梏。例如在選擇性必修二U2 Valuable Values 中,教師可以文中出現的幾個數字作為引路詞,向學生提出問題“Could you help me locate the numbers in the article and identify what they represent”,進而引導學生進行全文閱讀,并結合文章整體內容解釋數字背后的含義。
(三)課后:通過問題讓課堂“保溫”
一節優質課除了要有好的導入及巧妙的課中設計,還要對課后時間進行合理安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末尾創設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到課下思考,或圍繞問題進行資料收集,形成文字報告。例如,在必修一U5 The Monarch’s Journey中,教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呈現影響帝王蝶遷徙的cause-effect,討論帝王蝶數量減少后對自然產生的影響,最后從對帝王蝶的保護遷移到對熊貓的保護,并提出問題:“Why do we need to protect pandas?”學生在自主查找資料后形成課堂展示,深化對生物鏈和物種多樣性的重要意義的理解。
三、問題設置注意事項
(一)問題要注重趣味性
課堂中的提問要具有趣味性,否則學生會失去討論的興致。例如,在外研版選擇性必修二U3 A New Chapter的課后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課文提及的彩虹書店興起的原因和“網紅書店”火爆的例子設問:“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se examples”,并引導學生將總結的要點遷移應用到其他逐漸失去活力的事物上。
(二)問題要基于真實場景
在閱讀教學中,設置問題或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應基于真實場景。在設計場景時,教師應盡量選取和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提高學生對問題討論的參與度。例如在外研版必修二U1 Cold Truths 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拍攝各自家庭的冰箱,并在課堂展示,然后結合各自家庭職業構成向同學提問:“Why do you think my fridge is like this”,邀請同學從職業、性格等方面分析冰箱內食物的構成。
(三)問題要具有思維梯度
由于學習能力、知識儲備、生活經驗等方面存在差異,高中生的英語閱讀水平也各有不同。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層次,盡量讓所有學生都能受到問題的刺激,并給予所有學生均等的回答機會。例如在外研版必修二U6 Sharks:Dangerous or Endangered?中,教師針對語言能力稍弱的學生,可提問:“Why are people afraid of sharks”,而針對語言和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提問:“What caused the change of attitude towards sharks”,并要求學生通過原文內容,結合對自然生態的理性分析,提出個人觀點。
(四)提問權讓渡
教師要敢于并善于將提出問題這一職責逐步轉讓給學生,從“教師提問”轉化為“教師帶領學生一起提問”,最終升級到“學生自主提問”。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防止學生提出有失偏頗、過于淺顯或其他無益于課堂內容推進和主題挖掘的問題,教師可以從文本內涵的挖掘、文化的對比、寫作目的的推測等方面進行追問,把控課堂走向,同時在學生思維受阻的時候給予啟發[2]。
參考文獻
[1]路歡歡. 問題導向法(PBL)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延安大學, 2021.
[2]徐亞偉, 張強. 問題驅動下的英語閱讀思維課堂創建:問題、原則和策略[J]. 教學月刊·中學版(外語教學), 2023, (03): 29-33.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中學)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