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提出“三動課堂”模式(即問題驅動、思維靈動、評價互動),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真實情境,設計有深度的主問題和一系列有梯度的問題鏈,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同時通過引導學生探究真實的學科現象或事件,使學生在解決真實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可遷移的學習。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材選擇性必修3《有機化學基礎》中《苯酚》一節的教學,呈現問題驅動式教學引領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過程。
一、問題的來源
教師創設科學、合理的問題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增強思維的靈動性。化學與生活密不可分,教師可基于真實的生活情境設置相關問題。
例如,筆者在引入新課時播放一段時事新聞報道,然后提出問題:苯酚的俗名叫什么?苯酚有哪些性質?如果不小心讓苯酚沾染了皮膚,應該怎么辦?學生看完視頻后就能回答出來。獲得化學知識的同時,也獲得了相關生活技能。
化學教材是尋找和創設問題情境的途徑之一。為提高預習質量,筆者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鏈,引導學生認真研讀教材,進行淺層次的學習,為深層次的學習做好準備。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需要通過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驗證來得出結論。教師提出探究性強的化學問題情境,促使學生借助小組合作,利用集體的智慧去分析、去討論、去探究。如果出現與預設不同的情況,就是提出問題、引發深度思考的最佳機會。教師要引領學生在認知沖突中進行思維碰撞,從而實現深度學習。
二、問題驅動引領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尤其重要,在預習中,筆者設計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淺層次的學習。學生通過對課本知識的自主預習,基本可以完成基礎化學知識的掌握。
【問題1】苯酚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生1:苯酚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廣泛用于制造酚醛樹脂、染料、農藥、醫藥等,也可用作防腐劑和消毒劑。
【問題2】苯酚有哪些物理性質?
生2:常溫下,純凈的苯酚是無色晶體,有特殊氣味,熔點43℃,易溶于乙醇等有機溶劑,其密度比水大,室溫下苯酚在水中的溶解度是9.2g,當溫度高于65℃時能與水互溶。
【問題3】寫出苯酚的化學式和結構簡式。
【問題4】結合苯酚的結構簡式以及所學內容,預測苯酚的化學性質,說明預測依據。
生3:苯酚可以和鈉反應。預測依據是乙醇中的羥基可以和鈉反應,苯酚中也有羥基……(略)
【問題5】怎樣通過實驗驗證以
上化學性質?請小組合作設計實驗。
生4:可利用石蕊試液驗證苯酚的酸性。具體操作步驟是,取一只潔凈的試管,加入1-2ml苯酚溶液,滴入幾滴石蕊試液,看石蕊試液是否變紅。
【問題6】關于苯酚的性質,你還有哪些問題無法解決?
生5:碳酸、苯酚、碳酸氫根三者酸性強弱的問題。
設計實驗對于學生來說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每個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不一樣,比如苯酚溶液中加濃溴水產生白色沉淀,是否與量有關?這種認知沖突對課堂教學以及深度學習是非常有意義的。教師了解到這些問題后,課堂教學的重難點便一目了然。通過自主預習,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淺層知識,接下來課堂上就要解決深度學習的問題。
三、問題驅動引領課堂教學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置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課堂上學生經過分組實驗,探究了苯酚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接下來,通過設置以下幾個問題,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即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產生的疑問。
【問題1】苯酚有弱酸性,如何設計實驗證明?它的酸性到底弱到什么程度?
生6:向苯酚鈉溶液中通入CO2,若溶液變渾濁,則苯酚的酸性弱于碳酸。
追問:CO2通入苯酚鈉溶液中,除了生成苯酚,另一種生成物是什么?是Na2CO3還是NaHCO3?
這樣,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酸性的強弱順序為碳酸gt;苯酚gt;碳酸氫根,問題迎刃而解。
【問題2】為什么乙醇沒有酸性而苯酚具有酸性呢?
生7:羥基受苯環的影響,使羥基上的H容易電離。
【問題3】僅憑以上實驗事實就能斷定苯酚與濃溴水一定發生了取代反應嗎?如何設計簡單實驗,證明發生的是取代反應而不是加成反應?
生8:用pH試紙測定反應前后溶液pH的變化。
【問題4】實驗過程中,剛開始滴加濃溴水產生白色沉淀,振蕩試管后,沉淀消失,這是為什么呢?
提示:大家可以想想溶液中有哪些物質?
生9:苯酚、濃溴水、三溴苯酚。
追問:為什么一開始振蕩白色沉淀消失了,再加,最后白色沉淀不消失了呢?
生10:與加進去的濃溴水的量有關系,要加過量才行。
追問:為什么濃溴水要加過量呢?
生11:如果苯酚過量,生成的三溴苯酚會溶解在過量的苯酚中,因為有機物易溶于有機物。
通過淺層次的自主預習和深層次的課堂教學,完成了這節課的深度學習。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尋找,合理、科學、精準地創設高質量的問題情境。這樣不僅可以引導學生深度學習化學知識,還有助于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快速形成,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蛇口育才教育集團育才中學)
責任編輯 晁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