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這一重要論述,深刻把握生產力發展規律,為發展塑造新動能新優勢指明了前進方向,為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辯證統一提供了科學指引。錨定新時代的“首要任務”,我們要以推進發展方式創新為出發點,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為著力點,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落腳點,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的基礎。
推進發展方式創新,要健全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加快先進綠色技術推廣應用。圍繞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領域,規劃布局一批前瞻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攻關項目。加快培育建設一批綠色技術國家創新中心、國家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等創新基地平臺,形成創新生態圈,加快創新速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合力打造市場化運行的綠色技術創新聯合體。同時,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打通產業化應用的“最后一公里”。
要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產體系,推動產業結構向“綠”而行。要深化以綠色低碳生產為方向的供給側改革,以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為重點率先突破,做好與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和信息技術的融合發展,全面帶動一二三產業和基礎設施綠色升級,提升國民經濟整體效能。
關注新質生產力,聚焦生產方式創新,本期《當代縣域經濟》典型案例欄目以記者現場報道的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現了四川巴中市堅定綠色發展理念,著力發展方式創新,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明確資源要素集約利用導向,優化工業園區功能定位,推進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產業集聚發展的生動實踐;深度解讀了四川涼山州會理市落實國家“雙碳”政策和構建能源供應多樣化格局的要求,依托得天獨厚的水、風、光資源稟賦,推動光伏、風能清潔能源產業發展,引領會理綠色崛起的創新探索;忠實記錄了四川南江縣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將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動能,著力強鏈、延鏈、補鏈,加快形成“全域、全時、全景”生態文旅發展新模式的典型經驗;展示了成都市錦江區科學布局現代商貿、新興金融、文化創意三大產業,加速擴容多種新場景、新業態、新體驗,讓千年錦江活力無限的成功路徑。
推進發展方式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要以久久為功的堅守,持續在相關領域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讓創新的理念與實踐深度嵌入綠色發展的全過程。從而不斷增強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以新質生產力加速賦能經濟發展,促進綠色產業加快發展壯大,綠色生產方式廣泛形成。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