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成長背景迥異的12歲少年,一個奔赴熱愛,一個向往自由。他們在廣闊無垠的青藏高原偶然相遇,一路同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由張冀監制,陳穎心導演、編劇,孟滾、趙子毅主演,車永莉、黃俊鵬特別出演的治愈系輕喜劇公路電影《巧克力和酥油花》,7月9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影片美學氣質清新、故事質樸有力,此前曾收獲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頻道傳媒關注單元“最受傳媒關注兒童電影”、澳門國際兒童電影節“最佳電影原聲音樂獎”等榮譽。近日,影片監制張冀、導演陳穎心接受《綜藝報》專訪,分享幕后制作故事。
創作歷時14年
兒童視角切入故事
《巧克力和酥油花》是陳穎心執導的首部電影長片。故事以高原和公路為背景,講述藏族少年桑丹一心想去塔爾寺學做酥油花(注:以酥油為材料的民間雕塑藝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路上遇見從城市到藏區旅游的同齡孩子唐宇。兩位少年結伴而行,途中遇見各種各樣的大人,建立了美好真摯的友情。
“這部電影從構思到發行、放映,足足花了14年時間。”陳穎心向《綜藝報》講述創作故事。2010年,陳穎心從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面臨“畢業即失業”,處于人生低谷的她,遠赴藏區散心,在空曠無垠的自然風光中開啟治愈之旅,同時醞釀了《巧克力和酥油花》故事雛形。
片名中的 “巧克力”象征幸福、物質和浪漫,是城市少年唐宇的代名詞;“酥油花”象征精神、藝術和信念,指代執著追夢的藏族少年桑丹。互為對照的兩個小男孩相識相處的過程,反映了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片中,面對桑丹“雨果是誰”“羅丹是誰”的提問,唐宇詼諧答曰“我大舅”“我二舅”。此外,“開心是容易的,但幸福很難”“你們城里來的人,小孩像大人,大人像小孩”等臺詞,充滿了智慧和哲思。
該片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金牌編劇張冀擔綱監制。他從劇本創作、后期制作、發行等方面為影片保駕護航。初次拿到劇本時,張冀就被結尾深深打動——執著于學習酥油花技藝的桑丹,在旅途終點塔爾寺,用巧克力做出一件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桑丹不僅收獲了一段珍貴的友情,更完成了自我成長。盡管他的作品在某種意義上被視為‘失敗’,但這份失敗卻成為他成長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張冀認為,這正是優秀電影應具備的特質:它不必給出所有答案、不必事事圓滿,卻能激發觀眾對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張冀透露,劇本初稿是從桑丹的視角出發,但隨著創作深入,團隊逐漸把重點轉移到唐宇身上,不斷豐富人物性格。“兩個孩子之間的沖突、和解及友情,讓故事更具寫實感和當下性。”
高原拍攝取景
素人小演員真情流露
經過9年醞釀、籌備,該片于2019年夏開機。劇組從四川塔公草原出發,一路向北,途經八美、色達,翻越海拔4500米的德啄山埡口,最后抵達青海塔爾寺,力求將藏地美景真實呈現在觀眾眼前。此外,影片還將熱貢唐卡、酥油花、海南藏族成人禮等非遺文化搬上大銀幕,展現人文藝術與自然風光交相融合的美麗畫卷。
陳穎心感慨,“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拍攝,艱辛超乎想象。空氣稀薄,每一步行走都仿佛背負著沉重的負擔,更別提還要進行高強度的拍攝工作。機器設備的搬運、場景的布置,每一項都考驗著團隊的意志與體力。”她特別提到,小演員趙子毅初上高原時出現了嘔吐,甚至需要吸氧,但他很快適應了高原氣候,融入拍攝。
劇組經常遭遇“一天四季”的極端天氣。“前一刻還是陽光明媚,轉眼間就冰雹傾盆。我們不得不隨時準備雨傘,躲在傘下繼續拍攝。”陳穎心回憶。除了自然條件苛刻,劇組還曾遇到資金鏈中斷等困境。從殺青、后期制作到最終上映,又經歷了5年漫長等待,陳穎心用“痛并快樂著”形容導演處女作的創作歷程。
兩位主角由素人小演員孟滾、趙子毅出演。陳穎心透露,劇組在色達地區的學校廣泛篩選,從1000多名孩子中挑中了10歲的孟滾。“我第一次見到孟滾時,他雖然聽不懂太多漢語,但那份純真和質樸打動了我。第二次見面時,他已經能熟練背誦劇本。這讓我更加堅信,他就是我要找的桑丹。”
趙子毅的加入則更具戲劇性。開機前夕,劇組仍未找到合適的城市小演員。直到陳穎心在廢棄資料中偶然發現了趙子毅的照片,于是在復景途中緊急試戲。“他身上既有小大人的成熟,又不失小學生的純真,主創團隊當場確定,他就是我們要找的唐宇。”
面對零表演經驗的素人小演員,陳穎心采取了獨特的指導方式,“我沒有特別去講戲,對于素人演員來說,最重要的是氣質和角色契合。我對他們的要求是自然地流露情感,而非刻意表演。他們在現場很少NG,眼神、動作都充滿真情實感。”
聚焦親子關系、教育話題
張冀評價《巧克力和酥油花》是一部有別于市場商業體系表達的影片,他以“自然、真誠、干凈”來形容影片氣質。他表示,盡管主線是兩個孩子的高原公路之旅,但故事內核也能引發成人觀眾共鳴。片中,追逐兒子而來的唐宇家長,以“嚴父慈母”形象演繹家庭支線。該片通過孩子和父母的雙重視角,探討雞娃式教育、親子關系、個人成長等話題。
“孩子到底應該如何成長?教育的本質是什么?”陳穎心表示,影片主題關乎初心與信念。“許多父母在孩子誕生時,只希望他健康快樂;但隨著孩子成長,他們會慢慢變得貪心,也會把成年人的雜念、貪欲傳遞給孩子。”陳穎心認為,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可能會摧毀孩子,“有時候,我們退一步,是為了將來走得更遠、更好。所謂人生無悔,應該是在‘因’上努力,而不強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