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張文萍隨中國第22批赴黎維和部隊奔赴黎巴嫩維和任務區。
三年前,張文萍曾和戰友一起前往黎巴嫩抗擊新冠疫情。那時,她和戰友頂著被感染的風險,趕赴村莊和學校發放防疫物資,宣講防疫知識。在營區內,她每天進行消殺、核酸檢測采樣……直到肩膀被噴霧器勒出深痕,身體被汗水泡得發白。最終,中國維和營成為聯合國駐黎巴嫩維和部隊中唯一一支零感染的部隊。
再次奔赴黎巴嫩,張文萍擔任某分隊一級醫院的衛生員。
一天,一名中年男子來到中國維和營門前,神情焦急地一邊比劃著手勢,一邊指著車內的一名女子。哨兵見狀急忙向作戰值班室報告,張文萍與戰友聞訊推著輪椅趕來。
男子嘴里說的什么,張文萍根本聽不懂,她猜測他講的是阿拉伯語。
“請相信我們,我們一定會盡全力治療。”張文萍從口袋掏出翻譯機,向男子了解大概情況。
原來,女子右腳曾被嚴重燙傷,因沒有及時就醫,現在紅腫得厲害且已感染。
張文萍小心翼翼地用注射器刺破巴掌大的水泡,吸出里面的膿液,然后輕輕地剪開水泡,消毒、敷藥,動作細致、嫻熟。
幫患者處置好創面,張文萍又耐心地提醒了及時服藥、按時換藥、保持衛生等注意事項。
先后經過6次治療,女子足背上的燙傷逐漸好轉、痊愈。她專程來到中國維和營表示感謝:謝謝你,中國朋友,你們是最棒的。

在任務區,幾乎每天會有當地群眾來尋求醫療救助。鑒于當地的風俗習慣與禁忌,婦女大都不愿意和陌生男性接觸,因此,更多的女患者愿意選擇請張文萍醫治。
“雖然國籍不同、膚色不同,但每一位病患都是我的服務對象。”張文萍說,“我要對他們的健康負責,還要維護好中國維和官兵的形象。”
在維和任務區,危險常常突發而至。
有一天,張文萍正在醫院接診,突然傳出“嘭”的一聲響,所有人頓時警惕起來。因為爆炸聲聽得多了,大家對突然的聲響特別敏感。
張文萍跑去查看情況,發現是關門聲。
虛驚一場之后,懸著的心剛剛放下沒多久,突然兩聲巨響傳來,房間的窗戶也震得“啪啪”作響。當時,張文萍剛為一名皰疹患者固定好輸液針,調定好輸液滴速。
聽著“嗚嗚——”警報聲驟然響起,張文萍知道,營區的安全防衛等級升級了。她果斷關上輸液器閥門,左手拿起輸液瓶,右手拉起患者直奔防空掩體。

在這樣危險的環境下,張文萍幫患者完成了輸液。等到安全警報解除后,她才知道剛才的炮彈就落在營區附近。
回望近半年的維和生活,張文萍說:“維和不是來享樂,在地中海畔,我們追逐藍色的夢想,其實是一件很有詩意的事。”
維和生活緊張而枯燥,官兵遠離祖國和親人,張文萍主動充當年輕戰友們的“知心姐姐”。她將鏡頭對準身邊的戰友,以小視頻記錄、分享他們的工作、訓練與生活,還邀請他們談感想、話理想。
中士趙劉陽和女友產生矛盾,情緒波動而著急上火,導致牙齦發炎,臉部水腫。治療時,張文萍既開導他,又給他出謀劃策修復戀愛關系。沒幾天,趙劉陽病情好轉,與女友也和好如初了。
國外物資匱乏,生活條件艱苦,分隊要求周末各班自行開伙。每到周末,張文萍就想方設法為其他3名女兵改善伙食。
“張班長做的包子、包的餃子、烙的大餅,最好吃了。”提到張文萍做的面食,女兵蔣承栒贊不絕口。
前不久,維和官兵與駐地一所學校開展文化交流活動,張文萍彈奏的古箏曲《紅顏舊》,引得師生紛紛豎起大拇指。
活動結束后,面對涌上來爭相合影的學生,張文萍不僅手把手教他們試彈古箏,而且介紹古箏歷史,努力讓他們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和平的使者,肩負著和平的使命。”張文萍說,“我愿與戰友們用行動詮釋藍盔戰士的責任與擔當,像太陽花一樣綻放在異國他鄉……”![]()
(作者單位:中國第22批赴黎巴嫩維和部隊某分隊)
我和文萍領取結婚證不久,她告訴我要去維和,我理解她的追求,決定把婚禮推遲到她結束維和之后。
若用兩個字來形容文萍,我想應該是“熱烈”。她曾說:“人生就要‘生如繁花’,開得轟轟烈烈。”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上,文萍都表現得堅強而果敢,做事有自己的思考和主見,內心信念執著篤定,追求夢想鍥而不舍,行動起來風風火火。
2019年,文萍參加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式,直播中的她英姿颯爽,讓熟識的人驚嘆不已。大家不知道,文萍在高強度的訓練中,付出了多少艱辛與努力。這些年,部隊大熔爐磨練了她的心性、鍛煉了她的能力,讓她逐步成熟穩重。
這是文萍第二次執行維和任務,遠隔重洋,我只能在心底默默地支持她,期待她能早日凱旋。
——張文萍丈夫張陽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