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從承載主體來看,傳統生產力是由運用傳統技術的產業承載,新質生產力是由經過先進技術改造的傳統產業或者運用先進技術的新興產業承載。傳統產業一般指技術相對成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技術標準和生產規模,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商業模式相對比較陳舊的產業;新興產業則技術含量比較高、運用最新的技術手段,成長性好、發展速度比較快,善于利用新的商業模式。傳統產業經過先進技術改造以后,實質成為新興產業。
二是從成長性來看,在既定條件不變的前提下,傳統生產力在舊賽道上成長性比較低,增長速度比較慢,總體上呈現速度遞減趨勢;新質生產力則在新賽道上成長性比較高,增長速度比較快,呈現加速發展趨勢。
三是從結果來看,傳統生產力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提供舊有的產品和服務;新質生產力勞動生產率比較高,提供的是新產品新服務,或產品和服務具有更好的新的性能,特別是全要素生產率大幅度提高。
四是從競爭環境來看,形成傳統生產力的傳統產業進入的技術門檻相對比較低,競爭激烈,利潤率低,已經成為殘酷廝殺的“紅海”;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新興產業屬于新賽道,進入的技術門檻高,競爭相對小,基本屬于“藍海”,特別是還有很多新的領域有待開發,利潤率高,甚至可獲得超額利潤。
五是從生產力的構成要素來看,形成傳統生產力的傳統產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不高,勞動對象較少,生產資料相對簡單;而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已經改造的傳統產業、正在形成的新興產業和尚待形成的未來產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高,勞動對象比較多,特別是原來不能利用的勞動對象可以被開發和利用,生產資料科技含量更高。
第一,新一輪全球科技和產業技術革命浪潮孕育著巨大的新質生產力要素和產業創新機遇。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加速進入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的浪潮中,建設低碳經濟社會,以新能源、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量子技術、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未來產業,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調整的主要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全球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打開了缺口,為中國等后發國家改變弱勢分工地位贏得重大機遇。未來產業具有戰略引領性、超強顛覆性、高成長潛力等典型特征。它比戰略性新興產業更能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的新方向,是對經濟社會變遷起到關鍵性、支撐性和引領性作用的前沿產業,會在未來發展成熟和實現產業轉化,并形成對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撐和巨大帶動。
第二,工業革命和世界性大危機以來,發達經濟體國家主要依靠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啟動新一輪增長以擺脫經濟增長困境。
長期以來,美國、日本等主要發達國家走出低增長困境,主要依靠每一輪科技革命產生的新興產業提供新增長點,以此帶動國家經濟走出周期性的經濟社會危機循環。當前主要發達國家積極更新發展理念,主動尋找新的產業切入點,紛紛在人工智能(AI)、量子信息科學等前沿領域加快布局。
第三,我國有著世界上最完整的工業制造體系,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沃土。
我國現在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具備強大的生產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不僅是普通商品的全球工廠,也是高端機械裝備和電子信息產業等現代制造業的生產強國;全國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在商業模式、科學產業技術和新產品應用等領域的創新創業處于蓬勃向上的進取階段。
新質生產力評價體系是評判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依托。評價體系的建立和應用可以幫助企業和政府機構更好地把握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關鍵指標,從而更準確地評估其對經濟發展、就業創造、社會福利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我們可以從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個維度給出衡量準繩,以求客觀全面地評估新質生產力的形成。
評價體系的建立具有多方面作用。在經濟效益方面,評價體系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把握市場需求和競爭環境,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社會效益方面,評價體系可以幫助企業和政府機構更好地關注員工福利、社會責任和公益事業,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在生態效益方面,評價體系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推動可持續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要素家族成員逐漸增多,新質生產力的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也在發生變革,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分配關系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等生產關系要素正在重塑。塑造新型生產關系需要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一是堅持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原則。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新質生產力決定新型生產關系,不能脫離生產力發展主觀地人為地改變生產關系。判斷生產關系優劣的標準不是生產關系本身,而是生產力。
二是堅持從行業實際出發的原則。由于新質生產力在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領域有不同形態,與此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也不應該是整齊劃一的,而應該是多元的七彩紛呈的。
三是堅持漸進原則。由于新質生產力的產生、發展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猶如電信業從1G到5G,中間必然要經過2G、3G、4G等,不可能憑空從1G跳躍到5G,新型生產關系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在漸變中實現質變。
四是要堅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原則。有的新型生產關系是在企業發展、產業衍變過程中、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自然而然形成的,屬于市場行為。有的則需要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一方面清理不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舊制度、舊政策;另一方面要制定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新的制度和政策。
——摘自人民日報出版社《經濟前沿課:新質生產力》(趙振華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