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兩彈一星干部學院供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彈一星’精神激勵和鼓舞了幾代人,是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一定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轉化為不可限量的物質創造力”。
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要求,給我們學習研究“兩彈一星”歷史、傳承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來,我們結合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黨的主題教育,走向全國相關軍地單位進行學習交流,引導全社會更多人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賡續紅色血脈,弘揚科學家精神,在新時代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偉大實踐中貢獻智慧和力量。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美國全面遏制、圍堵和打壓,面對敵對勢力滲透破壞、“固根”與“拔根”的激烈較量,面對“精致利己主義者”的嚴峻挑戰,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當如何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進一步挺起民族脊梁?如何把個人夢想融入強國復興偉大事業?如何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用愛國、創新、奉獻去書寫屬于我們這一代人的新的榮光?
熱愛祖國是“兩彈一星”精神和科學家精神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當年,一批年輕的科技英才在國外深切感受到祖國的需要和召喚。1950年3月18日,朱光亞與51名留美學生發表了《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信中寫道:“是我們回國參加祖國建設工作的時候了……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著燦爛的花朵。我們中國要出頭的,我們的民族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回去吧!趕快回去吧!祖國在迫切地等待我們!”在祖國的召喚和愛國主義的感召下,數以千計的海外學子,包括許多功成名就、才華橫溢的科學家放棄國外優厚的條件,義無反顧地回到祖國,他們把對新中國無限的熱愛,自覺轉化為無私奉獻的報國行動,其中許多人成為這一事業的開拓者、奠基者。
錢學森是愛國科學家的典范、享譽國內外的杰出科學家和我國航天事業的奠基人,是中國科學家精神的杰出代表。1935年,24歲的錢學森赴美國求學,28歲成為世界知名空氣動力學家,36歲成為美國終身教授。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時,錢學森當即決定回國。錢學森的回國夙愿未能實現,卻給他帶來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槍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錢學森遭到美國政府無理軟禁,長達五年之久。
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感、堅定的科技報國信念,是貫穿錢學森整個生命的主旋律。他在給周總理的信中說:“被美政府扣留,今已五年,無一日、一時、一刻不思歸國參加偉大的建設高潮。”他還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
錢學森在美國法庭上不畏極限施壓,義正詞嚴,無所畏懼。他說:“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熱血只圖報國。我的根在中國。”
老一輩科學家用行動表明,濃郁的家國情懷,背后是深厚的家國責任、強烈的家國擔當。它映照著奮斗者的赤子之心,無論經受何種考驗,都能永葆初心;彰顯著奮斗者的頑強意志,無論遇到何等艱難,都能堅韌不拔;體現著奮斗者的奉獻精神,無論作出何種犧牲,都能無怨無悔。今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這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我們需要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心中永遠裝著家國情懷、家國責任、家國擔當,用一生來踐行“祖國需要,我就去做”“此生屬于祖國,此生無怨無悔”,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永葆初心、堅韌不拔、無怨無悔,在新時代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永不偏向、永不掉隊。
自立自強、勇于創新是“兩彈一星”事業不斷突破、創造奇跡的制勝密碼。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前后,毛主席兩次提出“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1960年,34歲的于敏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解決了大量的關鍵理論問題。1965年9月,于敏帶領團隊奮戰3個月,發現氫彈實現自持聚變反應的關鍵物理因素和方法,實現其原理的重大突破。
王希季承擔了研制衛星運載火箭的總體方案和設計工作,經過無數個失眠的夜晚,他創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術和導彈技術結合起來。1970年4月24日,順利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
陳芳允是衛星測控技術奠基人之一。1965年,他擔任衛星測控技術負責人,創造性地制定了“東方紅一號”衛星測控方案,主持完成了全新微波測控系統,實現了“抓得住、測得準、報得及時”的目標。1986年,他與王大珩、楊嘉墀、王淦昌牽頭發起“863計劃”,此計劃為我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堅實基礎。
王承書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女院士功臣。1956年10月,她與丈夫張文裕院士一起歷盡艱難回國。這位在統計物理學研究方面已卓有建樹的女科學家,在被組織問到能否重新開辟熱核聚變這一陌生領域、能否轉行從事高濃縮鈾研制工作、能否為國家核事業隱姓埋名一輩子時,她連續回答了三個“我愿意!”。王承書年過半百,多次改行,一次次從零開始,一次次創新突破,先后解決了鈾同位素分離、高濃鈾純度等重大技術難題。
今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需要更多顛覆式的創新成果,需要更多杰出的創新人才。我們應當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用一生來踐行“人家能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到”,“經常追問自己:別人沒有的,為什么我們不能有?”,自信、自立、自強、自尊,攻堅克難、集智攻關,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咬定創新不放松,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勇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排頭兵,牢牢把握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權。
甘于奮斗奉獻是“兩彈一星”事業奮斗者的共同追求和崇高境界。
“舍生報國,今生無悔。”1958年秋,鄧稼先接受原子彈研制任務,對妻子許鹿希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里了。妻子問他:“去哪?”“做什么?”“去多久?”因保密要求,他連續回答了三個“不能說”。妻子又問他:能否留一個寫信的地址?他搖頭。鄧稼先這一走,在青海金銀灘、新疆戈壁灘、四川峽谷深山一干就是28年。
在一次氫彈試爆失利后,鄧稼先把大家都留在外圍,自己只身踏入腹地,找到未爆的氫彈碎片,受到了放射線損害。1985年他完成任務回家時,已成了癌癥晚期病人。在去世前的12天,他專門來到天安門廣場,向鮮艷的五星紅旗行最后一個莊嚴注目禮。
鄧稼先曾經對妻子說:“假如生命終結之后能夠再生,我仍然選擇中國,選擇核事業。”
林俊德是我國核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的杰出科學家。他22歲攜筆從戎,毅然走進“死亡之海”羅布泊。他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專家,扎根大漠52年,參加了我國全部45次核試驗任務,年過七旬仍奮戰在科研一線,戰至生命最后一刻。
林俊德被查出膽管癌晚期后,他非常急切而又平和地講:“第一,我不再治療,相信科學;第二,你們趕緊同意,把辦公桌抬進來;第三,我要抓緊工作,否則來不及了。”在他去世前的幾個小時,身上插著胃管、輸液管、氧氣管,還強忍劇痛堅持下床工作,把手中的重大國防科研工作一一交代給同事和學生們。對于自己的后事,他只交代了一句話:“把我埋在馬蘭。”
林俊德是一位“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鋼鐵戰士。他說:“一個人的成功,一靠機遇,二靠發狂。一旦有了機遇,就要發狂工作。”他在生命彌留之際還對學生們說:“我不善于交往活動,實事求是搞科學。咱們花錢不多,做事不少。咱講創造性,講實效,為國家負責。”“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每句話都飽含著林俊德院士對黨和祖國的無限忠誠、對事業對工作的無比執著。
“兩彈一星”事業發展史,既是一部驚天動地的奮斗史,更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奉獻史。“兩彈一星”精神是科學家精神之源泉,是華夏子孫之瑰寶,是新時代青年成長之燈塔。吾輩當自強,賡續紅色血脈,不負時代重托。今天,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我們需要像老一輩科學家那樣:“我愿以身許國!”“人家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一輩子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一個人的成功,一靠機遇,二靠發狂。一旦有了機遇,就要發狂工作。”“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我們當踔厲奮發,不懈奮斗,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作者為中國國史學會“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本文摘自作者在第三屆科學家精神研討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