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九章(1907年10月15日—1968年10月26日),浙江吳興人。氣象學家、空間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33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5年赴德國攻讀氣象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38年回國。他畢生致力于大氣、地球及空間科學的教育和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推動了我國動力氣象、大氣環流、數值天氣預報、空間科學技術、大氣物理和海洋物理等多學科的發展。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太空遨游震驚了全世界,但極少有人知道,作為這顆衛星的總設計師,趙九章是怎樣為這顆衛星奔走呼號,又是怎樣殫精竭慮直至魂魄雙舍,即使他沒能親自看到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但那呼嘯著劃破酒泉基地清冷夜空的“長征一號”火箭,已分明帶著趙九章畢生的夙愿,一飛沖天,永載史冊。
1921年秋天,由于家道中落,勤奮好學的趙九章被迫輟學。為了糊口,父母把他送到一家小交易所當店員。胸懷大志的趙九章沒有就此沉寂,他干完一天的活后,不顧勞累,點上煤油燈,一直讀書到深夜。他特別喜歡自然科學方面的書,每當得到這類書時,他都如獲至寶,能一口氣讀到東方破曉。有一天半夜,趙九章正在專心致志地讀書,被老板娘發現,為了那點燈油,她把趙九章一頓訓斥。趙九章并沒有因為這件事心灰意冷,為了讀書不被老板娘發現,晚上他用竹篾和廢紙糊了一個上尖下圓的厚厚的燈罩,只在一側開了一個黃豆大小的孔透出一絲光。即便這樣,深夜讀書的事還是被老板娘發現了,她撕了燈罩,并罰趙九章一個月不準吃晚飯。為了繼續學習,趙九章把書上的公式、定律等按順序剪下來,放在衣袋里,一有時間,就掏出一張看上兩眼。就這樣,趙九章只用了半年多就學完了一本中學物理教材。
1922年9月,趙九章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再以突出成績考入浙江大學工學部,然后以高分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3年從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后,他赴德國深造,攻讀氣象學專業,師從國際著名氣象學家菲克爾。
1957年是人類歷史上光輝的一年,在這一年的10月4日,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騰空而起,沖破了大氣層的遮攔,進入了浩瀚的宇宙空間,全世界無不為之震驚、為之興奮。但是,“空間時代”對人類意味著什么,究竟會給人類生活帶來什么樣的變化,在當時人們對此并不十分清楚,只有少數科學家和戰略家意識到它的深遠意義。趙九章以其淵博的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意識到衛星上天將對宇宙空間研究、氣象學、經濟和國防建設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會產生重大影響。趙九章的血液像黃河一樣奔騰起來,他開始寫文章、作報告,在各種場合發表講話,闡述人造衛星的重要性和深遠意義。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在當時我國國力不強的情況下,作出這樣重大的決策,充分體現了領袖和中國人民的偉大氣魄和信心,為全面開展我國的衛星事業創造了最有利的條件。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后,聶榮臻副總理責成中科院張勁夫和國防部五院王諍制訂獨立的空間技術體系規劃。同年7月,國防部五院和中科院進一步討論了分工。8月,張勁夫召集錢學森、趙九章等專家擬訂我國人造衛星發展規劃設想草案,為了落實這一工作,成立了中國科學院“581”組,由錢學森任組長、趙九章任副組長。“581”組專門負責研究我國的人造衛星問題,并把這一任務的代號定為“581任務”。當時中科院計劃分三步走:第一步發射探空火箭,第二步發射小衛星,第三步發射大衛星。
同年10月,趙九章率代表團去蘇聯訪問。訪問期間的費用由蘇方負責,每天還按規定給每位專家發津貼。蘇方招待還是很熱情的,什么好吃的飯都請吃了,什么好看的戲都請看了,就是代表團想參觀的有關衛星的內容,因事關機密,蘇方每件事都要向上級請示,有些項目很難得到同意。趙九章、衛一清表現了足夠的耐心,許多時間都在等待。
有一天,代表團被帶到一個院子里,開來一輛卡車,車斗里是一臺儀器,用布蓋著。掀開蓋布,里面是一個形似探空火箭的箭頭,上面有一些探測儀器。蘇方介紹說這就是進入軌道的衛星。趙九章等人繞著卡車看了一陣,提出能否打開外殼看看里面的布置,卻沒能得到同意。盡管如此,這已算是一次重要的參觀了。代表團在莫斯科還參觀了蘇聯公開展出的工業科技展覽,代表團成員對蘇聯的先進工業和科技還是開了眼界。
回國以后,對這次為期70多天的訪問,趙九章與代表團成員認真做了總結思考,認為除科技方面有所收獲外,最大的收獲是對比了蘇聯和我國的情況,進行了冷靜的分析。他們深深地認識到發射人造衛星應立足國內,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靠外援是不可能的。要靠自己國家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較高的科技水平。趙九章說道:“雖然美國、蘇聯發射了多顆衛星,但這不是中國的。重要的探測資料和數據一定是保密的,這些資料對于空間科學的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衛星、自己的探測手段和資料,只有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才能走到空間科學的最前沿。”此后便是數年的扎實預研。
1964年底,趙九章結合六七年來衛星預研工作的基礎,給周恩來總理寫了一封信,建議將發射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這封信受到了周總理的重視。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潘厚任對那段經歷記憶猶新。
“1965年4月22日,我正在廠里半工半研,突然接到電話,趙所長要我當晚到他家去。我蹬上自行車,趕緊就去了。”落座后,趙九章激動地說:“周總理已指示要提出設想規劃,我們從1958年開始一直在做準備,盼著這一天早日到來,現在終于來到了。”
很快,中科院組織起最強陣容,開始進行深入細致研究。1965年4月22日,趙九章找數學所副所長關肇直商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衛星軌道問題。趙九章認為,衛星工程要上馬,首先要把衛星運行的規律搞清楚,我國衛星的軌道設計、計算,這關系到測軌定軌手段、地面跟蹤臺站布局等重大問題,中國科學院要先走一步。趙九章希望數學所能將這一工作承擔起來。這次談話后不久就組織了數學所、紫金山天文臺有關人員組成的“651”任務組,專攻衛星軌道計算問題。
同年10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研制的方案論證會召開,代號“651會議”。趙九章在這里忙碌了40多天,白天參加大會、小組會,晚上和錢驥、潘厚任等在房間里一起整理會上提出的技4Ylv6xkIaHQhmZWXqaKgRwBMijwDCVuAQli69eDkwvc=術問題,并計算有關數據,連續緊張的工作使趙九章的心臟負擔加重,他常感心絞痛,只能吃點藥緩解一下。每晚勞累到深夜,習慣性地吃幾片安眠藥,才能入睡。潘厚任回憶道:“會議一共開了42天,是我一生中參加過的最長的一次會議。他們白天開會,晚上計算,其間周總理還邀請參會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觀看文藝節目。經過集思廣益,會議用4個方案、15萬字的專題材料,勾畫出這顆承載中國人夢想的人造衛星的雛形——1米直徑近球形72面體,播放《東方紅》樂曲,1970年發射,它的名字叫作‘東方紅一號’。”
這次會議意義重大。會議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證,最后產生了總體方案、本體方案、運載工具方案和地面觀測系統方案等4個文件稿,還組織編寫了27個專題材料,共約15萬字。這些方案和專題材料把發射人造衛星的復雜技術問題作了比較系統的闡明,提出了一批關鍵性技術問題,說明了我們的有利條件和主要困難以及一些薄弱環節。
接著便是攻堅克難的研制。此后,趙九章受命擔任院長。那時,趙九章每天一大早就興致勃勃地出門去上班,總是弄到很晚才回家,又常常伏案工作到深夜。他女兒回憶,那時她無論何時醒來,父親房間里的燈總是亮的。不料,一場飛來浩劫改變了趙九章的人生,僅僅相差18個月,“靠邊站”的他沒能等到“和原子彈一樣重要的事”變成現實的那一天。親身參與我國衛星研制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琦多次在會議上說:“當年趙九章主持制定的我國第一顆衛星的研制方案計劃和衛星系列規劃設想既符合科學又切合實際,以后相當一段時期我們基本上是按照當初的計劃設想進行的。”這些都體現了趙九章和他的同事們的真才實學和遠見卓識。
潘厚任還記得趙九章生命的最后時光。那是在原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小樓的門堂里,大木箱當桌,小木箱當凳,趙九章佝僂著身子寫“檢查”。“年輕人自行車輪胎破了,在門口修理,他也過去看看。看得出他很想幫忙,但形勢所迫,他無法多言。”那呼嘯著劃破酒泉基地清冷夜空的“長征一號”火箭,已分明帶著趙九章畢生的夙愿,一飛沖天,永載史冊。
許多年后,對趙九章的肯定與告慰高調而至:
——1997年,在王淦昌等44位著名科學家的聯名倡導下,趙九章銅像鑄造完成!
——1999年9月18日,趙九章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7年10月29日,編號為“7811”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趙九章星”!
——2008年,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的科研新樓“九章大廈”傲然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