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寧波具有深厚的宋韻文化底蘊。加快宋韻文化傳播,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對于增強文化自信、豐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文化的傳播越來越依賴新媒體。文章基于典型短視頻平臺,分析用戶對寧波宋韻文化的關注焦點和行為偏好,并提出寧波推進宋韻文化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關鍵詞:短視頻媒體;寧波;宋韻文化;文旅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28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當前,全球化進程導致不同民族文化和國家文明之間的博弈,推進文旅融合發展有利于推動個人文化身份和族群文化共同體之間的雙向構建①。宋韻文化是兩宋文化的結晶,宋室南遷以來,江浙一帶取得的成就尤為輝煌。加快宋韻文化傳播轉化與文旅融合發展,對于增強文化自信、豐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寧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方起始港、“中國大運河”唯一出海口,早在宋代就確立了在我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宋韻文化底蘊深厚。新媒體語境下,短視頻平臺日活達到千萬級乃至億級,成為文化內容生產和傳播的重要途徑。文章選取典型短視頻平臺,采集有關“寧波宋韻文化”主題的視頻文字信息,分析公眾的關注焦點和行為偏好,并提出寧波推進宋韻文化文旅融合發展的路徑。
1 寧波具有深厚的宋韻文化底蘊
兩宋時期是中華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1943年陳寅恪先生序鄧廣銘教授《宋史職官志考證》認為:“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②鄧廣銘也認為,我國封建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鼎盛階段在宋代③。兩宋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④,居民的自由程度和幸福指數遠勝前朝⑤。
宋代以來,海上貿易促進了明州(今浙江省寧波市)經濟興盛、城市發展、文化繁榮,對后世影響深遠。宋代《乾道四明圖經》中稱明州“雖非都會,乃海道輻輳之地。故南則閩,東則倭人,北則高句麗,商舶往來,物貨豐衍”⑥。
城建方面,南宋明州形成了以子城為行政區,羅城和翼城為商業區的功能格局⑦。以鼓樓為核心的子城區域如今是寧波最熱鬧的商業中心之一。城西南隅有月湖,歷經千年,周邊仍存的南宋水則碑、月湖十洲及史浩故居等成為宋韻文化的標志物。
工業方面,海外貿易的繁榮促進造船業的發展,樓異任明州郡守時建造了“兩巨航百畫舫”,巨航稱“萬斛船”,其噸位當時居世界第一⑧。此外,考古學家已在寧波發現五代、北宋窯址153處。
宗教方面,鄞縣北宋時有寺70余所,比唐代增加大約2.5倍⑨。宋寧宗時期,設立五山十剎制度,寧波廣利寺、景德寺在五山之中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⑩。這些名山大剎匯聚了大批高僧,名德輩出,大大提高了明州佛教地位k。
學術文化方面,浙東學派及其影響綿延至今l。“四明慶歷五先生”的楊適、杜醇、王致、王說、樓郁首開講學之風,創立“妙音院”。宋熙寧九年(1076)王說創辦“桃源書院”,成為浙東文人匯集之所。桃源書院學子史浩成為南宋權相,開拓了明州史氏“一門三宰相,四世二封王”輝煌基業m。史浩致仕歸鄉后,在月湖建立竹洲書院n,晚年創立“四明尊老會”,建“月湖詩社”,以吟詠為樂。南宋中葉以后,明州學術文化全面繁榮,涌現了一批代表性的學人、學派,對后世影響深遠。南宋明州設立了眾多書院,部分古為今用,如以“慈湖書院”為前身的慈湖中學,舊址重建的桃源書院和城南書院等。
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明州開始以經濟相對繁榮、文化自成體系的嶄新面貌屹立于東南,長期成為“衣冠文物,甲于東南”的東南文化重地。宋以來的鼎盛文風對寧波成為進士之鄉、院士之鄉影響深遠,也成為寧波幫經世致用、開拓進取的文化源泉。
2 基于短視頻平臺的寧波宋韻文化公眾感知
2.1 短視頻平臺數據采集
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1年12月,我國短視頻用戶已達到9.34億。短視頻已成為文化展示和宣傳的重要途徑。文章通過軟件采集抖音、小紅書、嗶哩嗶哩等三個平臺上有關“寧波宋韻文化”的主題視頻,提取視頻內容和評論等文本信息。共采集了2022年1月1日—2022年8月20日的106條視頻,點贊數為3.7萬次,覆蓋粉絲量373萬人,提取有效文本3.6萬字。利用ROSTCM6軟件對文本進行高頻詞統計分析和歸納總結,分析短視頻用戶對寧波宋韻文化的關注焦點,以此為基礎開展詞頻分析和語義分析(表1)。
2.2 基于扎根理論看寧波宋韻文化的認知維度
通過文本解讀,對高頻詞進行提取,運用扎根理論,進行認知概念解碼,綜合前200個高頻特征詞,構建核心主題和分析類目,分析短視頻用戶對寧波宋韻文化的認知特征(表2)。分析發現,短視頻創作者及觀看者主要從時空、風貌及參與三個維度來認知寧波宋韻文化。從時空維度來看,傾向于從“地方、場所、年歲、時光”等四個時空認知宋韻文化,“東錢湖、慈城、天一閣、城隍廟、月湖、韓嶺”等文化場所以及“七夕、仲夏、春節”等傳統節日頻現;從風貌維度來看,集中從風韻和內容兩個層面展現,其中“風格、元素、氛圍、內容”是關注焦點;從參與維度來看,用戶、行為和感受詮釋了“與誰一起參與、怎么參與、參與什么”的宋韻文化認知過程。上述維度,充分反映了短視頻用戶在關注宋韻文化時對代入式的節慶氛圍和風貌環境更易感知。
2.3 基于語義分析看寧波宋韻文化的行為偏好
從語義結構來看,與“寧波”緊密關聯的認知概念為景點和行為,與“宋韻”緊密關聯的認知概念為場所和態度,與“文化”緊密關聯的認知概念為城市和行為。從高頻詞之間的相互關聯來看,“千年—寧波”“宋韻—傳承”“親子—研學”“景點—打卡”“漢服—文化”等形成清晰的兩兩關系,“宋韻—沉浸式—體驗”“宋韻—美好—推薦官”“東錢湖—實景—劇本殺”“寧波—宋朝—文化”等呈現出穩固的認知概念三角,顯示出公眾對“寧波宋韻文化”體驗的行為偏好,尤其體現了于研學、打卡等行為的青睞,對沉浸式等深度體驗的追求,以及對尋求“宋韻”等文化身份認同的內在訴求(圖1、圖2)。
3 寧波宋韻文化的文旅融合路徑
基于公眾感知,建議從以下七方面探索寧波宋韻文化文旅融合的發展路徑:
3.1 打造“多元化”的展示空間
公眾對寧波宋韻文化的感知緊緊依托于特定時空,宋韻文化的落地展示需要在多元化的城鄉空間里展開,如宋韻文化遺產地、博物館、藝術館等文化場館,集市、老街、寺廟、古鎮等綜合性場所,景區、度假區、酒店等旅游場所等。既要深挖宋韻文化歷史古跡,又要用好現有城鄉空間場地,形成點、線、面結合的豐富的宋韻文化遺產體驗空間。
3.2 營造“傳統式”的節慶氛圍
對“千年、時光”等高頻詞的關注,反映出公眾對歷史傳統的向往和好奇,以期通過對“北宋、南宋”等歷史年代的感知,來延展有限生命的長度。落在具體的時間節點,則應側重于“元宵、仲夏、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營造體驗氛圍,并通過“十二時辰、周末”等來實現他們對宋韻文化連續、無干擾、全景代入式的感知。
3.3 塑造“氛圍型”的遺產品牌
全球化浪潮下,年輕一代出于文化“尋根”的精神需求,不斷嘗試尋求差異、摸索風格、接觸傳統。“宋韻、國風”在他們的理解下,以改良式的“漢服、古裝、花燈、宋宴”等元素出現。宋韻文旅品牌的塑造,必然要滿足當代人對傳統文化的風貌想象,在深入挖掘代表性元素的基礎上,通過塑造充滿氛圍感、體現古往今來“人間煙火”的宋韻文化品牌,使今人與古人產生文化共鳴。
3.4 滿足“個性化”的身份認知
時代的認同感對個體來說意義重大,能強化個體的民族意識和文化自信。寧波宋韻文化參與的角色包括“孩子、小姐姐、小哥哥”等,職業上有“攝影師、推薦官”等,人群環境以“親子、家庭、伙伴”為主,與短視頻平臺的年輕用戶主體相吻合。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挖掘具有明顯宋韻文化特征的文化角色,如名滿天下的宋代“士大夫”、文辭清新豪邁的宋代“詞人”、展現宋代世界水準的“船工”等,以滿足現代人對個性化身份認同的需求。
3.5 策劃“可回憶”的體驗活動
“拍照、打卡”等傳統文旅體驗方式通過短視頻形式在文旅行為中再放光彩,游客通過上傳打卡視頻和照片博得了關注,留下了記憶。寧波宋韻文旅活動的策劃和組織,要深入研究當代人體驗傳統文化的心理動機和行為偏好,積極探索年輕人青睞的“研學、探店、游園”等活動形式,通過搭建舞臺,增加參與式環節,辦好面對面、陪伴式、可回憶的寧波宋韻文旅體驗活動。
3.6 推廣“去中心化”的文化宣傳
短視頻平臺突破了傳統的中心化傳播方式,采取了去中心化模式,吸引大批用戶入駐,為傳統文化傳播提供了文旅融合的操作新思路。要積極發揮所有參與者的主觀能動性,打通文化傳播者和觀眾、游客的絕對界限,讓觀眾也參與到寧波宋韻文化的互動和傳播中來,促成多點之間的廣泛交流。
3.7 鼓勵“翻拍式”的二次創作
宋韻文化的轉化,需要經過再創作。一個熱門的短視頻,通過“同拍、仿拍、翻拍”等引發二次創作,在被多次模仿重復中,每一次的創作均有著與前一次的不同之處,在模仿的過程中不斷創造新的作品。提供素材和場景,鼓勵游客廣泛參與,通過短視頻、照片翻拍等二次創作,成為寧波宋韻文化傳播的共同創造者,為民眾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4 結語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對于歷史文化遺產,既要嚴格保護,守護好精神家園,又要活化利用,發揮好現世價值。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制定了“八八戰略”的構想,高度重視文化工作,提出浙江要“建設文化大省”。近年來,浙江省深化落實“八八戰略”,結合地方特色,制定了《宋韻文化傳世工程實施方案》,加快推進宋韻文化研究、遺址保護、數字展示、品牌塑造、文旅融合、文化傳播等六大行動。
寧波是宋韻文化的重鎮,應當抓住時代的脈搏,適應短視頻媒體發展的新語境,按照以人為本的思想,以受眾的關注焦點和行為偏好為導向,創造性地探索寧波宋韻文化遺產文旅融合發展的新路徑,不斷提高保護和利用效率,豐富內容創作數量和質量,提升民眾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注釋
①傅才武.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內在邏輯[J].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89-100.
②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5.
③鄧廣銘.談談有關宋史研究的幾個問題[J].社會科學戰線,1986(2):137-144.
④何忠禮.南宋的歷史地位與“宋韻”文化[J].浙江社會科學,2022(1):143.
⑤李國文.李國文說宋[M].北京:中華書局,2011:56.
⑥莫意達.千帆聚明州:宋代寧波與海上絲綢之路[J].月讀,2020(9):51-55.
⑦胡方.唐宋沿海港口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以廣州、泉州、明州、登州為中心[J].管子學刊,2019(2):95-101.
⑧朱愛武.宋代明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影響[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9(3):116-122.
⑨陸敏珍.宋代明州的人口規模及其影響[J].浙江社會科學,2006(2):172.
⑩劉長東.宋代佛教政策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5:349-379.
k李輝.南宋明州樓鑰家族與佛教[J].國際社會科學雜志(中文版),2009(3):146-152.
l徐吉軍.論宋代文明的成就及歷史地位[J].浙江學刊,2022(1):14-21.
m高利華.宋代越地的文化家族:以明州鄞縣史氏和越州山陰陸氏為中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6):32-38.
n萬玲安,陳碧強.明州四先生對象山學說的傳承與開新[J].貴陽學院學報,2015(3):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