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河三角洲傳統武術是齊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查找文獻資料和實地調研,梳理出黃河三角洲省級武術類非遺文化的歷史淵源;從地理環境和人文傳統兩個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同時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分析傳統武術在傳承地的發展現狀及問題,并提出相應合理化建議,以期為弘揚黃河流域特色武術文化貢獻力量。
關鍵詞:黃河三角洲;傳統武術;省級非遺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40
黃河三角洲傳統武術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獨具特色、文化內涵深厚,是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歷史時期在安邦定國、抵御外辱、捍衛民族尊嚴、反抗壓迫、維護一方治安、強身健體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綻放著其應有的和不可代替的功能和價值”①。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轉變,根植于民間的傳統武術卻后繼乏人,面臨失傳的窘境。本文通過梳理黃河三角洲省級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厘清其歷史源流、形成原因、現狀困惑,并對其可持續傳承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以期為弘揚黃河地域特色文化提供參考。
1 黃河三角洲省級武術類非遺歷史源流
山東省自2006年評選公布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以來,又先后于2009年、2013年、2016年、2021年公布了4批次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含擴展項目名錄),共計697項。其中,傳統體育、游藝與競技共計71項,這其中包括傳統武術63項,占比為88.7%。就黃河三角洲區域而言,省級傳統武術類非遺項目共計6項,分別為燕青拳、程派高氏八卦掌、地弓拳、吳鐘八卦掌、梢頭棍和大洪拳。為便于更清晰地理解,茲將其情況列表如下:
通過表1可知,黃河三角洲省級武術類非遺項目主要分布在黃河北部的濱城、慶云、樂陵,而黃河南部僅廣饒一縣有分布。其中,濱城區就有燕青拳、程派高氏八卦掌、大洪拳3項非遺,占黃河三角洲省級武術類非遺項目的半壁江山,足可見該區尚武之風盛行,武術底蘊深厚。
燕青拳,又稱“猊猔拳”“秘宗拳”“彌祖拳”“秘蹤拳”“迷路拳”“迷蹤藝”等,是黃河三角洲第一個入選省級武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據史料記載,燕青拳是清朝乾隆年間泰安人孫通所創,孫通曾游歷各地,在山東青州、河北滄縣、天津靜海等地教授燕青拳,其中尤以滄縣燕青拳發展最為突出。燕青拳在滄縣的流傳自孫通后分為五支,分別以陳萬善、呂銅錘、霍旭武、智元住持、余氏為代表。在濱州流傳的燕青拳是陳萬善所傳②。陳萬善又稱陳善,是燕青拳發展中的著名拳師,以猊猔藝和刀技而聞名著稱,有“賽勝英”之譽。陳萬善將畢生所學傳其子陳光治,陳光治又收郭仲三等徒弟,而郭仲三則是在濱州傳授燕青拳的第一人。郭仲三本是河北滄州人,精通燕青拳、摔快跤等武術,七·七事變后,為避難舉家遷至山東北鎮,即今濱城區,在此開始收徒授藝,并將其所學傳授其子郭玉芬,后郭玉芬又傳其侄子郭寶申,即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
程派高氏八卦掌是高義盛在恩師程廷華傳授的基礎上,博采眾家之長而創造的八卦掌流派。高義盛是山東無棣人,早年學習過大洪拳和形意拳,后拜在八卦掌名師程廷華門下,專門攻練八卦掌。1909年至1935年間,高義盛往來于天津武清、山東無棣縣傳授八卦掌,授徒甚眾③。1935年,高義盛在天津正式設立武場,傳授八卦掌,當時有徐明喬、劉鳳彩、高文才等24名弟子正式拜師。特別是無棣人劉鳳彩全面繼承了高義盛八卦掌精髓,并廣收弟子傳授所學。1983年12月,肖軍拜劉鳳彩為師,系統學習程派高氏八卦掌,肖軍現為程派高氏八卦掌省級非遺傳承人。
地弓拳是流行于廣饒東北西村一帶的武術拳種,其確切起源說法已不可考,據該村李氏族譜記載,明洪武年間李氏先祖由河北棗強遷至此地立村,結合已有功夫創立了地弓拳④。據地弓拳第14代傳人李金順介紹,有史料記載的地弓拳拳師是第9代掌門人李楠,清末民初時著名拳師有李元成、李洪傳、李文彬、李元成等,1949年后,著名拳師有李中道、李元龍、李新春、李可木等。其中,李金順師承第13代拳師李云龍,李云龍師承第12代拳師李洪傳,再往上由于史料缺失暫不可考,現李金順已將地弓拳傳授給李金偉、李連功等第15代弟子。
吳鐘八極拳又稱吳氏開門八極拳,為清朝中期慶云人吳鐘所創。據史料記載,吳鐘祖父吳玉書、父親吳天順都擅長武術且身手不凡。吳鐘天性聰穎,自幼喜愛武術,在其父悉心教授之下,吳鐘武藝日益精進。乾隆年間,吳鐘先后師從馬勝標、志輝、賴魁元等多位大師,匯通百家之長,后曾在康熙十四子胤禵府中傳授武藝。吳鐘返回故里后,主要在其家族中傳授武藝,其女吳榮、世孫吳鐘毓、世曾孫吳溁皆跟隨他學習武藝。乾隆五十五年(1790),吳溁奉師命始撰第一部八極拳譜《武術》,正式定名為八極拳,標志著八極拳創立正式完成⑤。自此之后,八極拳開始分派傳播,現慶云流行的八極拳主要是吳溁一支,吳溁傳吳凱,吳凱傳吳會清,吳會清傳吳秀峰,吳秀峰傳丁玉林,丁玉林傳馬英亮,馬英亮傳常慶祝。常慶祝現為中國吳鐘八極拳研究會會長、慶云縣吳鐘八極拳代表性傳承人。
梢頭棍是流行于樂陵市鄭店鎮趙梳頭村一帶的特有武術,因使用的棍棒武器一端帶有梢頭而得名。“梢頭棍”由一長、一短的兩個棍子組成,中間用鐵環連接,長棍稱為“主棍”,短棍則為“梢棍”,其中主棍長約5尺,梢棍長約1.2尺(1尺約合0.33米)。關于梢頭棍的起源眾說不一:一是梢頭棍起源于宋代,相傳為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在普通雙節棍的基礎上創制而成的;二是起源于清代,相傳嘉慶年間該地吏治腐敗,匪盜橫行,民不聊生。后村中來了一位化緣的和尚,傳授給村里人武術,以保衛家園,當時他們使用的武器便是梢頭棍⑥。由于缺乏史料記載,具體傳承譜系不詳,現梢頭棍傳承人主要為趙元國、趙福田。
大洪拳又名六步架、三晃膀,是一種主要流傳于蘇豫魯皖周邊地區的獨特拳種。今流傳于濱州地區的大洪拳,相傳為明末清初道姑玄女傳藝于菏澤西北李莊李先明⑦,李先明先師有九大著名弟子,其中郜震卿武技較為突出,后傳藝于李北斗;李北斗又傳藝于李泰(又名李征);李泰傳藝于張監;張監藝傳八大弟子,其中李興美最為著名,后藝傳鄧洪先、鄧洪友等十三弟子。鄧洪先武功精湛,享譽武林,曾任民國時期山東省武術隊教練多年,衣缽傳人主要有李厚亮、鄧憲文、王傳芝、張秀華等人。張秀華為濱州市濱城區瓦屋張村人,少年時拜本村著名拳師張慶秀練拳,后到濟南考入渤海武術學校,先后拜師少林寺還俗高僧惠源大師及鄧洪先老師入洪拳門,先后學習了小洪拳、大洪拳、猴拳、螳螂拳及各種兵器、對練、散手等,畢業后任濟南渤海武術學校總教練。后回老家鉆研拳術,開班教徒,主要嫡傳弟子有劉炳國、劉士君、張太平、張俊國、劉建華、宗繼文等。現劉炳國為濱州洪拳研究會會長、濱州洪拳第九代傳人。
2 黃河三角洲武術文化形成的原因探析
“千里殊風,百里異俗,地為之也;相沿成風,相習為俗,人為之也”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造就了不同的文化風貌與歷史傳統。地處渤海之濱、黃河尾閭的黃河三角洲,自古受渤海海岸線變遷和黃河改道的影響,加之不同的民風民俗,故在不同歷史時期形成了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武術自然也不例外,其形成就是自然環境和人文傳統相互作用、共同促進的結果。
黃河三角洲地處魯北平原,渤海灣西南岸,地形以平原為主,地勢平坦開闊,域內河網密布,水系縱橫。沃野千里的平坦地形,有利于群體性、大范圍武術活動的開展,域內流行的武術種類同樣具有幅度大、動作多的特點,尤以擅長騰空和力量跳躍為區域特色。如燕青拳在練習時就講究“閃展騰挪,靈活多變,左右開弓,四隅逢源”。除此之外,四季分明的溫帶季風氣候,使黃河三角洲武術拳種運動表現出鮮明的季節性特點,使武術拳種運動隨季節而變,形成了多種氣候型武術拳種運動⑨。
武術是一種文化形態,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地域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地域文化則以自身的個性風格與特殊內容,使武術文化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匯和汲取了諸多地域文化的營養,形成了獨特的技術風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⑩。黃河三角洲自古受齊國尚武風俗的影響,習武之風盛行,至民國時期,黃河三角洲各州縣武館、拳房遍及各處,武術活動非常活躍,如民國初年惠民縣建立了民眾教育館,開設了武術館并開設常家、河東高兩處分館,組織教授武術、摔跤等民間體育活動。練習武術除強身健體外,更能抵御侵略,如流行于樂陵的梢頭棍最初練習的目的就是為保衛家園。
除此之外,不同武術之間的交流切磋也豐富了本區武術文化的內涵,如惠民縣的徐延貴,因精通拳術,24歲去天津供職于海關道署。約四載,赴北京從師李存義、劉德寬學“形意八卦掌”。武術益精,充德州某哨營官。1928年,在唐敬師部下為隊長。晚年居家授徒。本縣通武術者,多其弟子k。
3 黃河三角洲武術類非遺的問題與對策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植于華夏悠久的農業社會,來自民間,扎根在民間,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民間話語形式l。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代科技的日益普遍,中國正進入科技發達的工業社會,巨大的轉變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很好地延續發展,正逐漸失去生存的沃土,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被遺忘、被破壞、被拋棄的危險。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核心是人,只有傳承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活態嬗變。雖然政府已重視非遺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并相繼公布了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錄,但“將非遺保護的重任傾向個人,在無形中增添了文化傳承的脆弱性;非遺活動多與精神和文化領域息息相關,傳承成本的物質消耗影響著傳承人的目的與內涵,利益驅使下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業者無法以此為生”m。非遺文化本身就是群體性活動,而非遺傳承人則具有明顯的個人屬性,傳承的認定與利益的區分,構成了二者錯綜復雜的矛盾。
另外,就現有傳承人總體而言,這些傳承人總體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整理、總結、記錄所傳承的武術文化,依靠口耳相傳的傳承方式,非常容易造成丟失與誤傳;在培養傳承人的教育方式上依舊沿襲過去簡單粗暴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很難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因材施教,進而影響了青少年練習武術的熱情。
后繼乏人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傳統武術文化也不例外。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西方現代體育項目逐漸深入人心,大部分學校也將西方體育項目作為體育課的主要內容,并且有些競技體育項目還是學生綜合成績的重要加分項,如高等院校招收新生把現代體育項目達標作為重要參考科目,中等學校招生對在體育競賽中成績突出者給予加分照顧,從而使廣大青少年對傳統武術缺乏興趣,傳統武術正面臨著后繼無人、隨時失傳的問題。此外,體育課程考核內容的單一以及傳承和發展責任意識的缺失,使傳統武術在傳承上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尷尬。
傳承人是非遺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核心,無論是現有傳承人的保護,還是未來傳承人的培養,都是保護非遺文化的關鍵。保護現有傳承人是保護非遺文化的基礎,現有傳承人掌握著非遺項目的主要要素,在承上啟下的過程中至關重要。政府及相關文化部門應對武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按照傳承年限級別進行分類,對不同級別的傳承人給予不同的政策保護,同時對于相應的傳承群體也應給予相應的榮譽獎勵和資金支持,如廣東省在2022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便將“群體”納入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范疇,在省級層面率先邁出了探索創新的步伐,為解決集體傳承、大眾實踐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問題提供了參考。同時,相關部門應對現有傳承人進行系統規范的培訓,提高其整體文化素質,讓他們在培養傳承人時注重教育方式和手段,以便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熱情;此外,應及時與傳承人一起整理、保存、記錄所傳承的武術文化,特別是拍攝相關視頻影像資料,如此一來不僅可以聲情并茂地記錄存檔,而且可以在互聯網平臺播放,豐富其傳播方式、擴大其傳播范圍和影響。
培養傳承人是弘揚非遺文化的重心,項目傳承后繼有人才能使文化永續流傳。建議將傳統武術納入學校教育課程,并將其作為學生升學技能的加分項目。目前,黃河三角洲的體育運動學校尚無專門武術課程,只有部分普通中小學校將其作為校本課程的選修內容進行講授。學校是大面積培養人才的場所,是終生體育意識的最佳塑造階段,只有融入學校教育才會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傳統武術文化的興趣。同時,在體育職業院校開設武術專門課程,聯合教育部門從中小學校遴選感興趣、基礎好、天資好的青少年加以專門培養,從而保障傳承隊伍發展壯大。此外,與時俱進更新傳統武術文化套路,豐富傳統武術文化內涵,使傳統武術與現代化的生活方式有機結合,才能讓更多人從觀念里改變對傳統武術的偏見,從而自覺加入保護弘揚傳統武術文化的行列。
4 結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黃河三角洲傳統武術是齊魯武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目前其發展進入了瓶頸期,所以我們應積極探索弘揚傳統武術的新模式,既要保護好現有傳承人和傳承群體,又要借助學校教育大力培養后續傳承人,只有這樣才能使傳統武術傳承有序、永放光彩。
注釋
①李成銀.山東傳統武術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8.
②郭會仙.燕青拳源流考[D].上海:上海體育學院,2011:18.
③徐俊杰.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的程派高式八卦掌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2:10.
④王震.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東北西村地弓拳考察紀[J].少林與太極,2020(1):50.
⑤吳丕清.回族武術八極拳考述[J].回族研究,2004(3):84.
⑥楊杰,王月燦.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M].濟南:濟南出版社,2019:166.
⑦丁天振,楊祥全.菏澤市大洪拳的發展現狀研究[J].中華武術(研究),2016(6):65-69.
⑧朱蘭,勞乃宣.陽信縣志[M].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120.
⑨⑩張紅霞.黃河三角洲區域特色武術文化研究[M]//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中國體育科學學會武術分會.2015年全國武術論文報告會論文集.[出版信息不詳],2015:171.
k山東省惠民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惠民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2:583.
l游曼.簡析利用微博平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行性[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3(3):149.
m馮驥才.科學地保證文化的傳承[N].人民政協報,2018-10-2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