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物文本翻譯工作是文化外譯的重要部分。為進一步提高我國文物文本翻譯質量、促進中華文化傳播,文章從翻譯傳播過程視角探討傳播過程七大要素給具體翻譯活動帶來的影響及啟示。文章認為作為傳播主體的譯者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修養和文化意識,同時基于傳播目的和受眾,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文化背景、個體特征和心理預期,還需要發揮博物館及文物的媒介功能,利用環境優勢,合理選擇翻譯技巧,以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
關鍵詞:傳播過程;文物翻譯;翻譯技巧;翻譯傳播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2.029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與國之間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和深入。各國也高度重視跨文化交際,以增強國家軟實力,促進文化共同繁榮。而文物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是文化的載體,博物館則是傳播文化的媒介。在參觀博物館時,游客可以從文物和解說中了解歷史和文化,因此在文化交流傳播中,文物和博物館也扮演著重要角色。提高博物館文物文本翻譯水平,對展示我國文化形象、促進跨文化交流、發揮國家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從20世紀末開始,就有學者開始研究文物翻譯。穆善培(1991)探討了文物翻譯的忠實性和流暢性,主張譯者應徹底理解原文,重新組織英語表達。此后也有許多學者聚焦于探討文物翻譯的忠實和流暢,并期望建立起文物翻譯的規范。就研究方法而言,當前研究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從分析文物翻譯的特點出發,探討翻譯策略和方法,為博物館翻譯提供方法論指導;二是以特定的理論或翻譯策略為指導,對一些翻譯實例進行分析,如王倩如、丁艷、牛江濤(2018)基于功能翻譯理論對文物翻譯進行了研究,指出譯者必須充分考慮目的語讀者;三是從博物館翻譯實例中總結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如朱安博和楊藝術(2017)收集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的翻譯文本,發現翻譯文本中存在標準不統一、過度音譯、意義缺失、缺少翻譯等問題。
文物及文物名稱的翻譯研究雖然不斷發展,但以往研究多局限于探討在語言層面如何彌補文化差異。筆者認為,文物翻譯不僅僅涉及語碼轉換,更重要的是文物翻譯是跨文化交流傳播過程的重要部分,其受到傳播過程中其他因素的影響,并且其面向國外受眾,需要重視受眾的接受。基于文物翻譯的傳播特性和關注受眾兩大因素,筆者認為可以吸收傳播學理論觀點應用于文物名稱的翻譯研究。通過分析翻譯傳播過程要素對于具體翻譯實踐的影響,來指導譯者翻譯策略、方法和技巧的選擇,以期提高文物翻譯質量,提升文化傳播效果。
1 基于傳播過程的文物翻譯探究
學界對翻譯傳播特性的研究由來已久,許多學者將傳播理論引入翻譯研究。國外許多翻譯理論家都非常重視翻譯的傳播功能,如沃爾夫拉姆·威爾斯(Wolfram Wilss)。在《翻譯科學:問題與方法》一書中分析了翻譯作為一種信息傳遞方式的作用。他認為之前的研究忽略了很多翻譯的特質,尤其是翻譯傳遞信息的特性,主張翻譯研究也應該研究傳播。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的翻譯傳播學研究也逐漸發展起來。呂俊(1997)論述了翻譯與交際的關系,指出“翻譯的本質是傳播”,“翻譯應該是傳播的一個分支”。張生祥(2013)指出,將翻譯研究與傳播因素結合起來,9deaad8f8d7c493cc5741aa4b220e79c11bb6255982ff5cd0e955aa6056139d6可以為翻譯研究提供一個新的視角,更好地解釋翻譯現象。由此可見,翻譯是具有傳播特性的跨語言、跨文化信息傳遞活動,因此可以在傳播框架中進行考察,且通過考察翻譯傳播過程要素的特點,可為具體翻譯實踐提供啟示性指導。
傳播過程的理論框架源于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提出的5W模型,即who(誰)、what(說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么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后來由理查德·布雷多克(Richard Braddock)擴展并完善了aim(傳播動機)和environments(傳播環境)兩個要素。這七個要素被引入到翻譯交際研究中。基于這一模型,翻譯傳播的研究主體主要包括主體、內容、媒介、效果、受眾、目的和環境七個方面,它們相互關聯、相互影響,文物翻譯工作必然也受文物傳播過程中七個要素的影響。
1.1 文物翻譯的傳播主體及內容
主體,即5W模型中的“誰”,是翻譯交際過程的開端。在這個過程中,主體既是文本的譯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因此具有雙重身份。作為一名譯者,首先要具備扎實的雙語能力,避免出現拼寫錯誤、誤用詞語等語言錯誤。此外,譯者要有文化意識,既要了解原語文化,又要了解目的語文化。在翻譯文物文本時,文化意識尤為重要。翻譯文物文本的第一步是理解文物名稱或文本的含義,包括其隱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如果誤解上下文意義,那么就無法用目的語表達出準確含義。譯者還應了解文化差異,合理選擇翻譯方法和技巧,有效地用外語傳達原語信息和文化。而作為一個傳播者,主體的目的是傳達文化信息,增進外國人對我國以及我國深厚文化的了解。它要求主體在處理信息時要傳達準確的文化信息。換句話說,翻譯主體在翻譯時應盡量保留文化信息,而不是簡單地省略文化負載詞。因此,交際者的身份也影響著譯者的身份和具體翻譯過程中的選擇。翻譯交際的主體必須協調這兩種身份,努力做出既能促進文化交際又能提高翻譯質量的譯文。
文物翻譯的傳播內容包括翻譯后的文本以及文本所附帶的文化信息。為了翻譯出高質量的譯文,翻譯主體應該考慮翻譯什么以及如何翻譯。一是譯者要有主體意識,即譯者在信息的選擇、加工和傳播中要充分發揮主體性。二是譯者要有全球意識。因為我們的目的是促進跨文化交流,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所以源文本的選擇和翻譯方法不應該完全取決于我們的目的和想法。必須考慮到外國受眾的期待。事實是,文化交流的擴大既帶來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也帶來了激烈的摩擦和沖突。在文化傳播的背后,有著復雜的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利益。因此,必須仔細選擇翻譯內容和翻譯方法,以使譯文達到更佳的傳播效果。
1.2 文物翻譯的傳播媒介
文物和博物館本身就是翻譯傳播過程中的媒介。馬歇爾·麥克盧漢有“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說法,這意味著任何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創造了一個全新的環境。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本身就是一種有意義的信息,它呈現信息的方式改變了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理解環境的框架。從這個角度來看,博物館和文物無疑是一種媒介。通過參觀博物館里陳列的各種文物,我們可以了解、感受我們祖先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博物館和文物的媒介的作用。人們受到媒介的影響,一些與媒介相一致的感覺器官被擴大,導致一種感覺壓倒其他感覺。一般來說,游客在參觀文物時更注重文物的外觀,我們也可以利用這一特點,減少不必要的注釋。
例1
原文:乳釘雷紋瓿
譯文:Pou(food vessel)with Nipple and Thunder Pattern
外國游客可以同時看到文物外觀和名稱翻譯,這可以幫助他們理解“Nipple”到底是什么。這說明,雖然不同的物質文化可能造成理解障礙,但文物的直觀性可以幫助解決這種障礙。因此,直譯是翻譯文物的一種有效方法,尤其是紋樣的翻譯。
1.3 文物翻譯的傳播目的
博物館文物翻譯傳播過程都是為了傳播我國文化,促進跨文化交流,文物翻譯的具體過程與整個翻譯交流過程有著相同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譯者可以選擇異化翻譯和歸化翻譯等翻譯策略,選擇直譯、意譯等不同的翻譯方法,選擇增譯、減譯等翻譯技巧。譯者應運用不同的翻譯策略和方法,力求譯文既忠實又富有表現力,使外國游客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所傳遞的信息,從而促進文物的跨文化交流傳播。
例2
原文:巴氏劍
譯文:Ba Style Jian (sword)
“巴”是生活在中國古代東南部和中南部地區的一個部落的名字。“劍”這個名字并不是一件單一的文物,而是在巴族生活的地區出土的一種劍,可以反映這個部落的文化。筆者認為可改譯為“Jian (sword)of Ba Tribe”,使“巴”蘊含的信息更加明晰化。
1.4 文物翻譯的傳播受眾
目標受眾是信息的接受者,他們閱讀翻譯后解碼并接收信息,他們可以發揮主觀性來分配他們的注意力,有選擇地接受信息。他們理解和接受文化信息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的個人屬性,包括文化背景、職業、經歷、個性、群體歸屬、心態以及他們對信息的態度和期望。主體在選擇原文和翻譯方法時,應考慮目標受眾,并努力在主體和受眾之間建立良好的交流關系。
對受眾通常要更加注意,受眾更加容易理解符合自己期望、觀點、語言和文化背景的信息,更傾向于回避違背自己原想法和文化背景的信息。外國游客是博物館文物名稱翻譯的受眾。在參觀其他國家的博物館時,他們對體驗另一個國家的物質文明和異國文化既有心理準備也有期待。這對譯者翻譯工作的啟示是可以采用異化翻譯策略保留中國文化信息,但是,譯者也要考慮到語言和文化的差異以及受眾的接受程度,避免出現過度音譯或全盤直譯,發生譯文和文化信息無法理解的情況。此外,文物文本翻譯旨在向外國游客介紹文物并傳遞中國文化,但并不是希望他們成為中國文化的專家,所以在翻譯中過多的文化注釋是不必要的,若使用不當,還可能會降低博物館游覽體驗感。
1.5 文物翻譯的傳播環境
在翻譯交際過程中,環境包括譯文的呈現環境、主體以及受眾的身心環境和社會環境。譯文的呈現環境是博物館,其作為媒介對于文物翻譯的影響已經探討過。此外,文物文本一般呈現在展廳墻上和文物名牌上,空間有限,因此譯文也不應過分冗長,必要時候可以進行刪減。
翻譯傳播主體所處的社會環境對翻譯對象和翻譯工作都有重要的影響。文物文本翻譯譯者通常是中國人,他們比外國譯者更了解漢語的特點、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這在理解源文本中的信息方面是一個優勢。同時,這也是一個挑戰,因為翻譯人員需要將名稱翻譯成具有不同語言特征的非母語。這就要求譯者對譯語有更多的了解,掌握其語法規范和語言結構,了解語言之間的差異,更好地實現語言間的遷移。此外,翻譯人員也可能是由他人贊助或雇用的,因此他們也必須滿足雇主的要求。
而對于受眾來說,他們所處的物理環境是指他們所參觀的博物館。正如在對觀眾心理的解釋中提到的,外國游客置身于中國文物展示的空間中,他們有接受中國文化信息的心理期望。而受眾所處的社會環境與譯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又是截然不同的。由于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外國游客自然會有與中國人不同的語言表達和思維方式。例如,漢語和英語最大的區別之一是漢語為意合,而英語是形合。中國文物的名稱通常按照文物的銘文、圖案和形狀排列,中間沒有連接詞。但是英語傾向于在重點或中心詞后用修飾語來進行補充。
1.6 文物翻譯的傳播效果
在前面的討論中提出,譯者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盡量通過翻譯傳達準確的信息,并利用好媒介,以幫助受眾理解翻譯出來的信息,產生更好的傳播效果。也就是說,文物翻譯工作以及傳播的目的都是為了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如果譯文和文化信息被外國游客成功地接受,并能加深外國游客對中國文化的了解,為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做出貢獻,那么翻譯和翻譯傳播過程就會產生可預見的有益效果。效果又可分為短期預期效果和長期預期效果。短期預期效果是指個人印象、理解和態度的改變,而長期預期效果是指知識和文化的傳播。外國游客在參觀博物館時,能夠正確理解文物文本信息、產生對文物的正確印象是文物翻譯的短期預期效果,而外國游客能夠接受其中的文化因素,進而了解中國文化及其與自身文化的差異則是文物翻譯的長期預期效果。
具體文物翻譯工作中,譯者需要為達到良好傳播效果而努力,即受眾身上能夠產生預期的改變,這就意味著譯者必須重視受眾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一是要讓文本具有可讀性、可理解性,彌補語言差異。二是要迎合受眾期望,保留文化因素的同時又要考慮文化差異和可接受程度。為了考察文物文本翻譯的效果,還需要博物館工作的支持,可以針對外國游客開展采訪調查、開設留言渠道等收集外國游客對于博物館文物文本翻譯的意見和建議,并以此改進翻譯工作。
2 文物翻譯傳播過程對翻譯工作的啟示
翻譯傳播過程七要素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的,在具體翻譯實踐中,譯者要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清楚認識到文物翻譯的目的,合理發揮主體性,始終保有受眾意識,并發揮好博物館和文物的媒介作用及譯文呈現環境的有利因素。同時,譯者需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合理選用翻譯技巧。
2.1 研究原文文本,確保信息準確有效
譯者作為信息傳播者,需要對自己的傳播內容負責,在翻譯工作中應當細致專注,查閱相關資料,理解源文本內容信息,努力保證傳播內容的準確性。然而,在博物館文物文本翻譯中,我們仍能見到一些誤譯錯譯、翻譯信息不完整、過度音譯和未理清源文本內容的現象發現。
例3
原文:越王者旨於晹劍
譯文:Jian (sword) of Zhe Zhi Yu Yi,King of Yue State
該文物是一把劍,劍主人身份是越王,名為者旨於晹。“者旨”是姓氏,讀作“zhū jī”,而“於晹”是名,讀作“yú shì ”。因此該文物名應翻譯為“Jian (sword) of Zhuji Yuyi,King of Yue State”。
例4
原文:女跽坐俑
譯文:Statue of Lady
“跽坐”指兩膝著地,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生動地描繪了該俑的姿態,但在文物翻譯文本中,此二字被省去。
為確保信息的準確有效,譯者要注意不能濫用音譯和過度音譯。若譯者對文物翻譯文本不進行研究,不查閱相關資料,或不理解透徹原文信息,只是將一些信息全盤音譯,也無法確保信息準確、有效傳遞。
例5
原文:德方鼎
譯文:De Square Ding(food vessel)
此物為鼎,“方”一字形容形狀,譯作“square”,而“德”一字實際上代表此鼎頌揚對象,為人名,可直接音譯為“De”。但譯文并沒有明晰原文信息關系,導致譯文的可理解性較低,可以改為“Square Ding (food vessel)Celebrating De”。
2.2 積極發揮主體性,適當進行增刪修改
在文物文本中,常有一些詞語或表達需要一定知識背景才能進行解讀。對于我國觀眾來說,這些表達的含義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但對于外國游客來說,要理解這些表達就需要譯者在翻譯時做一些調整,適當進行增添、刪減或改寫。
例6
原文: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三分天下”格局形成。
譯文:Later,Chengdu became the capital of Shu state,when Liu Bei was enthroned in the city in 221CE,literally mark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三分天下”是指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鼎立并且互相牽制的局面,對于中國觀眾來說,該詞并不難理解。但若將此詞直接翻譯到譯語中,對于缺乏相關背景知識的外國受眾來說就難以理解。因此,譯者利用了更為外國受眾熟知的且利于理解和接受的表達“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且譯者還補充了相關的歷史背景信息,明晰“劉備在成都稱帝”包含的“成都為蜀國都城”這一信息。
例7
原文:安史之亂后,長安衰落,成都與揚州“號為天下繁侈”,有“揚一益二”之譽。
譯文:When Chang'an fell to the An-Shi Rebellion,Yangzhou in Eastern China and Chengdu in the West,then known as Yizhou,were claimed to be the most splendid cities of the time.
“揚一益二”指安史之亂后,揚州和當時稱為益州的成都成了長江流域的商業中心城市。譯者翻譯時補充了一些相關背景知識,指出揚州為中國東部城市及成都唐朝時屬益州,譯者并未句句對應原文翻譯,而是將原文信息進行整合,使疑問更加簡潔易懂。
例8
原文:“南青北白”是我國唐代瓷器生產的寫照,邢窯白瓷即為北方白瓷產品的代表。
譯文:The white porcelain of Xing Kin shall be a representative of northern porcelain production.
“南青北白”是指晚唐時期盛行的浙江越窯的青瓷和河北邢窯的白瓷。若按字面翻譯,則不利于外國受眾理解,若將該詞背景信息補充完整,則會大量增加譯文長度和信息內容。由于博物館文本呈現空間有限,加上游客注意力分配有限,譯者將前半句刪去,只保留后半句重點內容,更有利于重點信息的傳遞。
2.3 合理選擇用詞,正確處理文化差異
中西方社會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存在明顯差異,而語言的形成發展與這些社會因素息息相關,因此在語言發展過程中,一些詞匯表達具有其文化內的關聯意義和特定的情感色彩。翻譯時,譯者必須謹慎選擇用詞,避免出現文化錯位或情感色彩不匹配的現象。
例9
原文:兩漢時期,西蜀孕育了獨特的民間信仰與宗教習俗,盛行升仙傳說。
譯文:During the Western and Eastern Han Dynasties,western Sichuan saw the popularity of folk beliefs that stressed life after death by ascending to heaven.
“Ascending to heaven”帶有明顯基督教色彩,容易讓外國受眾聯想到基督教的教義,而道教作為中國本土宗教,其升仙思想與基督教教義存有差別。因此,譯者在翻譯時需要小心使用文化、宗教含義過重的詞匯。
例10:
原文:再度強化了作為西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重鎮的地位
譯文:to serve as the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southwestern China
中文文本常用一些軍事化表達,如“重鎮”在軍事上本指占有重要戰略位置的城鎮,也泛指在其他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鎮,此處用來強調西南地區享有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若翻譯為“strategic town”或“strategic post”都與原意有偏差,而“center”既準確表達了原文含義,又符合原文情感色彩。
3 結語
文物翻譯不僅僅是文字層面的轉換,還是文物跨文化傳播交流的重要環節,因此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傳播過程的因素。本文討論了文物文本翻譯傳播過程中的七個要素,認為譯者作為翻譯傳播過程中的主體,譯者只有具備語言素養、文化素養和受眾意識,才能做出準確、專業、易懂、簡潔的文物文本翻譯。基于傳播過程的討論,本文還提出了對于文物文本翻譯工作的三點啟示:一是譯者要認真研究原文文本,確保傳遞信息的準確性;二是要積極發揮主體性,適當進行增減修改;三是要注意語言文化差異,正確選擇用詞。此外,博物館工作人員和相關負責人應高度重視博物館和文物的媒介作用,以及其翻譯傳播文化的功能,支持文物的文本翻譯工作,通過博物館翻譯文本幫助外國游客接受和解碼文化信息,從而增加他們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從而達到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穆善培.歷史文物漢譯英的忠實與通順問題[J].上海科技翻譯,1991(3):11-15.
[2]李開榮.試論文物名稱英譯文化信息的處理[J].中國科技翻譯,2001(4):10-13.
[2]王倩如,丁燕,牛江濤.博物館文物翻譯策略探究:以內蒙古包頭博物館為例[J].海外英語,2018(3):110-111,115.
[3]朱安博,楊藝.國家博物館文物翻譯實證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7,30(3):45-48.
[4]Wliss,Wolfram.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and Method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5]呂俊.翻譯學:傳播學的一個特殊領域[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1997(2):40-45.
[6]孟偉根.關于建立翻譯傳播學理論的構想[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2):86-91.
[7]張生祥.翻譯傳播學:理論建構與學科空間[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3(1):116-120.
[8]葉會,馬蕭.中國文化外譯的翻譯傳播學模式[J].湖北社會科學,2020(2):162-168.
[9]哈羅德·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
[10]Braddock,Richard.An extension of the“Lasswell Formula”[J].Th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58(2):88-93.
[11]郭聰.翻譯傳播學視閾下杭州國際形象建構研究:以公示語英譯為例[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7(33):142-145.
[1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