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其中提出“開展汽車以舊換新、開展家電產品以舊換新、推動家裝消費品換新。”
其后在北京,以綠色、智能消費為重點的新一輪以舊換新消費券發放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在廣東,具體行動在全國率先落地,第一輪已投入3.8億元省級財政資金,全省已報廢更新、置換更新累計銷售新車超5000輛,家電以舊換新累計銷售約8萬臺。
盡管大部分人都認為,以舊換新行動為消費品更新換代、激發市場活力打開了廣闊空間,滿足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但有些人也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家里的東西雖然年頭長了,但是修修補補還能使用,如果就這樣把它們丟棄或者賣掉,會不會造成巨大浪費呢?
其實以舊換新與傳統觀念中的勤儉節約并不相悖,評價一件產品算不算“舊”,有沒有價值,不能僅是“以貌取物”,而要從能耗、環保、安全、品質等多方面考量。一些舊的老款家用電器在使用較長年限后,雖然外表看起來還能勉強工作,但其實性能已經大打折扣,能耗持續走高,品質不斷下降,安全也存在隱患。而大部分新款的家用電器除了性能更優越,也更加智能,更注重綠色環保。
比如空調,隨著科技的進步,新款空調基本都采用了更先進的變頻技術和智能控制系統,可以通過傳感器感應室內溫度和濕度,實時調節制冷量和電力輸入,達到更高的能效比,用戶也會感到更加舒適,體驗更好。
再比如洗衣機,有統計表明一個家庭約30%的用水量都來自洗衣用水,新款洗衣機大多可以智能感應洗衣量,自動設置洗衣模式;還可以根據衣物的不同材質,自主選擇洗衣強度和時長,更加節水節電,也可以為衣物提供更大保護,增長衣物的使用壽命,無形中也是一種節約。
聚沙成塔,點滴成流。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冰箱、洗衣機、空調等主要品類家電保有量超30億臺,如果每個家庭都能盡量使用節能產品,哪怕每年多省幾度電,多減少一點碳排放,匯聚起來總量也相當可觀。
所以艱苦樸素是一種應需秉承的傳統美德,除舊布新也是一種與時俱進的生活方式,希望通過以舊換新,在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經濟社會綠色化低碳化轉型的同時,也讓綠色消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低碳環保生活態度漸成普遍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