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日,廣東某航運公司所屬“某某61”鋼制散貨船在唐山市曹妃甸海域東錨地北側發生自沉事故。沉船船尾觸底,船頭在漲潮時高于海面近2米。沉沒時,船中存有輕油、機油,均屬危險廢物,一旦泄漏將嚴重污染海洋環境,甚至可能引發次生污染。2016年7月3日17時15分,由案外人唐山某海洋污染治理有限公司負責涉案船舶海上溢油應急處置工作。
對于此次事故,曹妃甸海事局出具的調查報告記載:探摸報告顯示該輪右舷船中水尺向船艏方向4-5米側板褶皺,不規則破口撕裂,裂口由下至上甲板;該輪左舷船中水尺向船尾方向4-5米側板褶皺,不規則破口撕裂,裂口由下至上甲板。根據涉案船舶相關船員描述,船舶存輕油約2.6噸,機油約200公斤。通過現場勘驗、調查詢問,并經油膜法估算入海溢油量約為5升(不排除溢油量超出此估算范圍的可能)。
事故發生后,廣東某航運公司與華勇公司于2016年8月23日簽訂《“某某61”輪沉船整體打撈合同》,約定廣東某航運公司委托華勇公司對涉案船舶實施整體打撈,打撈作業范圍包括沉船的整體打撈、沉船油污的預防和清理以及貨物清理。隨后,華勇公司制定了詳細的施工方案和防止油污方案,經廣東某航運公司審核同意,并獲得海事行政管理機構和政府的批準和許可。但涉案船舶的打撈工作卻一直拖延未完成。
2020年7月,河北省唐山市人民檢察院接到群眾舉報線索后隨即展開調查,經現場勘查、向有關部門核實情況、委托專家出具意見等,查明“某某61”貨船沉沒原因為自沉,該船負自沉事故全部責任,但案涉航運公司一直怠于完成沉船打撈作業。因船舶在海洋非主航道沉沒,海事部門無權強制責任主體打撈,2020年10月,唐山市人民檢察院向天津海事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請求判令航運公司打撈沉船,恢復相關海域原狀,并消除環境損害風險。
法院觀點
法院生效裁判認為,本案并非針對已發生的現實損害提起的公益訴訟,而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風險提起的預防性公益訴訟。判斷是否應當以打撈方式消除沉船的危險,應從兩個方面進行審查。第一,應當確定涉案船舶是否存在可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風險因素。第二,需確定能否排除涉案船舶的危險性,即上述風險因素是否可以被證明不會發生,或通過打撈以外的其他更優方式,是否可以排除該種風險因素的發生。
對于是否存在海洋生態環境污染損害風險,法院認為,根據唐山市人民檢察院所提交的證據可知,涉案船舶沉沒前裝載有輕油約2.6噸,機油約200公斤,沉沒導致溢油量約為5升,據此可推知涉案船舶沉沒時應裝載有大量輕油及機油。依據唐山市人民檢察院提交的專家咨詢意見及曹妃甸海事局出具情況說明等證據,上述輕油及機油系危險廢物,一旦泄漏至海洋中將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此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五條所確立的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環境保護原則,同時鑒于生態環境損害具有不可逆性,且生態環境一旦損害將產生巨大的修復成本,因此應避免一切已發現風險因素轉化為環境現實損害的可能性。
根據現有證據,廣東某航運公司不能證明船體存在不會發生銹蝕的可能性,也無法證明即使船體銹蝕也不會發生輕油及機油泄漏的可能性。雖然該公司主張可以通過抽油方式排除漏油的危險性,但其未提供證據證明該種方式可以完全排除漏油的發生。因廣東某航運公司未能證明存在除打撈涉案船舶以外的更優方式能完全避免船舶銹蝕及泄漏發生,故法院認為該公司所提交的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能完全排除漏油的危險性。
對于是否存在航行安全風險及由此產生的次生危害。法院認為,經唐山市人民檢察院勘查,在漲潮時,涉案船有部分船頭露出海面,該情形應為風險因素,如其他船舶未及時發現涉案船舶,存在與涉案船舶觸碰的可能,進而可能會發生航行安全事故及其次生危害。故法院認為,導致航行安全及其次生危害的重大風險因素存在。
根據現有證據,通過海事行政部門發布標記沉船位置海圖、航行警告以及設置物理標志物等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或避免航行安全危險的發生,但這些方式并非長久性措施。在上述海洋生態環境污染損害風險問題中已明確應當采取打撈方式消除危險的情況下,為徹底避免航行安全重大風險的出現,法院認為,應以打撈方式一并消除因涉案船舶船體外露海面所帶來的航行安全危險。
綜上,法院判決廣東某航運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九十日內完成打撈“某某61”沉船的全部作業。
典型意義
本案系因船舶沉沒而引發的海洋環境保護預防性公益訴訟。“某某61”沉沒后,尚未造成實際的海洋環境污染,但因廣東某航運公司一直怠于打撈沉船,案涉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安全以及航行安全存在重大的安全隱患和風險。法院從案涉船舶是否存在海洋生態環境污染損害風險、航行安全風險,以及前述風險是否可以被證明不會發生,或通過打撈以外的其他更優方式是否可以排除該種風險因素的發生兩個角度,對是否應當以打撈方式消除沉船的危險進行充分論述,進而判決由廣東某航運公司完成打撈“某某61”沉船的全部作業,充分體現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原則,有助于及時消除海洋生態環境和航行安全的重大風險,防范于未然,為海洋生態環境的保護筑起了牢固的司法屏障。(作者系廣東固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相關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第五條 環境保護堅持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公眾參與、損害擔責的原則。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公益訴訟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人民檢察院在履行職責中發現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的行為,可以告知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依據本規定第二條提起訴訟。在有關部門仍不提起訴訟的情況下,人民檢察院就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損害,向有管轄權的海事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訴訟的,海事法院應予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