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全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廣東省歷來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決策部署,進一步深化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2024年5月10日,經省政府批準,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科學技術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水利廳、省農業農村廳、省林業局聯合發布《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行動計劃》綜合確定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優先區域和行動計劃等,為各地各部門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指引,也為廣東生物多樣性保護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
戰略目標
《行動計劃》明確了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目標。
到2025年,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和以華南國家植物園為引領的遷地保護體系,初步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機制。
到2030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制度、標準和監測體系基本完善,自然生態系統狀況持續好轉,珍稀瀕危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得到有效遏制,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綠色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
四大亮點
考慮廣東省是海洋大省且內陸河網密布,水生生物豐富,設“促進南海和珠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行動。
提出“推進省環保專項資金增設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項目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支持政策。
部署“探索研究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的指示物種清單”“開展廣東植被志編研工作”行動,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科技支撐。
提出“推動開展區域生物多樣性評價、生物多樣性后評估工作”“探索構建廣東省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考核體系”,為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提供支撐。
主要內容
《行動計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重點把握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統籌推進,系統治理;因地制宜,科學施策;政府主導,社會共治4個基本原則,主要內容包括以下7個部分:
優先區域及行動
為加強廣東省常綠闊葉林、紅樹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進一步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行動計劃》劃定了11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包括4個陸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7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陸地生物
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包括南嶺山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羅浮山—大桂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蓮花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和云霧山—天露山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海洋生物
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包括潮汕—南澎列島海域、紅海灣—碣石灣海域、大亞灣—大鵬灣海域、珠江口海域、鎮海灣—廣海灣—川山群島—銀湖灣海域、陽江灣海域、湛江雷州半島海域7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
細化部署
在《行動計劃》第五章“廣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詳細部署了11個優先領域,27個優先行動,93個細項任務,為各部門、各地區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提供指引。
健全政策法規及管理機制。包括加快生物多樣性保護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管理機制、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激勵性政策、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體系和發布廣東省生物多樣性相關名錄。
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與監測。包括推進生物多樣性調查、開展生物遺傳資源調查編目和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
加強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包括完善就地保護網絡空間、優化城市生態空間和推進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
加強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包括優化建設遷地保護體系和提升遷地保護技術水平。
促進南海和珠江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包括推進南海生態及生物種群保護修復和提升珠江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
實施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工程,推進珍稀瀕危及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工程等。
構建生物安全保障體系。包括加強外來入侵物種防治、深化生物技術安全管理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保障生物多樣性資源可持續利用。包括推進遺傳資源及相關傳統知識保護與惠益共享和鼓勵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綠色產業發展。
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能力。包括建立生物多樣性綜合評估機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檢查和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管保障體系。
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科技支撐和人才培養,提升科研條件和強化人才培養等。
構建公眾參與機制和深化合作交流等。包括完善生物多樣性公眾參與機制和深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交流合作。
落地實施
為確保《行動計劃》落地落實,第六章“保障措施”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抓好政策落地實施。
從加強組織領導、落實資金保障、強化科技支撐、加強科普宣教等方面構建保障體系。
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制定修訂本區域生物多樣性行動計劃或實施方案,將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作為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及責任追究、離任審計的重要參考。
拓展社會組織、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監督途徑,形成舉報、聽證、研討等形式多樣的公眾參與制度。
(素材提供單位:廣東省生態環境廳、廣東省環境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