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縣處在川西北生態示范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農牧業基礎及豐富的藏醫藥資源,“一廊九園三基地”的產業布局為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產業規模發展受限、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鏈結構中游鏈接薄弱以及產業管理條塊分割等問題,仍然制約著道孚縣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針對這些問題,道孚縣需要制定具體策略,包括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建構現代化產業體系、大力推進產業與城鄉融合發展、強力推進產業數字化賦能等,以實現產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總結典型經驗
現代農牧產業走出融合發展新路徑。“一廊九園三基地”的產業布局覆蓋面廣、成效性大,產業園區建設帶動73個村農牧民增收,涉及人口5855戶18713人。以美德蔬菜現代農業園區為例,2022年,園區的土地流轉費用達600萬元,當地農牧民務工收入達到1800萬元。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區引進企業進駐,不僅提高了農牧業的產量,而且強化了加工業,提高了農牧產品附加值。部分產業園區如三產融合的油菜花產業園區,成為鄉村旅游的重要目標吸引物。
清潔能源產業構筑多能互補發展新格局。引進華能、三峽、華潤3家企業建設亞日“1+N”光伏電站項目,正在建設的3個項目總功率150萬千瓦,總投資78億元。下一步配套康玉高速還將建設兩批光伏項目,第一批180萬千瓦,第二批150萬千瓦。推進慶大河格拉基電站、拉曲河電站、木茹河電站、牙村和大攬村電站、沙沖電站等中小型水電站建設。八美至新都橋500千伏通道和川渝環網正在加快建設,以水電為支撐,光、風等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生態旅游產業形成鄉村振興賦能新模式。圍繞“一帶一圈兩區”的全域旅游發展思路,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優化整合旅游資源,形成持續穩定的縣域內外環線游。投資4000萬元,完成龍燈草原牦牛產業基礎建設項目、龍燈牧旅文化體驗區項目;投資600萬元,推進白日山、玉心天成、銀恩花海、玉科觀景臺等網紅打卡點打造;通過丹道線美麗鄉村景觀及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帶動19個鄉鎮(包括33個重點幫扶村)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重點打造特色鮮明、配套完善、宜旅宜居的旅游城鎮和特色旅游村寨,逐步形成以全域旅游賦能鄉村振興的道孚模式。
破解主要問題
產業規模發展受限。道孚縣處在川西北生態示范區,有著嚴格生態紅線,以及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的禁令限制,農業種植難以規模化,產品數量和市場規模有限。農特產品加工園區用地還需調規,一部分進駐企業沒有CS認證,只能代加工。旅游產業配套也存在用地紅線的問題。
產業結構有待優化。道孚縣農牧產業沒有形成規模優勢,傳統工業特別是砂石產業比重過大,旅游業還存在人氣高、消費低的問題。此外,缺乏科技創新動力,產業鏈結構中游鏈接薄弱,產業鏈韌性與安全水平有待增強。
產業管理條塊分割。現代農牧業園區建設、清潔能源項目推進、全域旅游規劃實施,都存在管理條塊分割的問題。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工作效率將大打折扣。還有企業管理跟政府管理、園區與園區之間的管理協調,都需要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
優化發展策略
加快建構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是拓展提升生態旅游產業體系。以萬畝油菜花為基礎,完善生態康養休閑游憩、健步健身、自然療愈等健康主題旅游業態。以百里牦牛牧場為基礎,完善草原牧歌、星空帳篷、雪山溫泉、森林徒步等自然主題旅游業態。以亞拉雪山及高原雪景為基礎,推進冰雪旅游與民俗節慶、非遺活動、體育賽事的深度融合,不斷豐富冰雪旅游業態,創新冰雪旅游產品。以墨石公園和鮮水河大峽谷為基礎,發展地質公園旅游,以數字科技賦能地質公園旅游提質升級。二是提質增效生態農牧業產業體系。在現代生態農牧業產業園區建設的基礎上,打造區域品牌、爭創國內品牌,通過品牌效應提升區域生態農業產品附加值。在特色農產品加工園區基礎上拓展加工業,有針對性地引入高科技加工企業,搶占科技賦能生態農業的高地。打通道孚縣生態農牧業種養、加工、銷售良性循環的關節。以生態旅游帶動特色農業產品銷售、體驗消費、個性化產品定制服務等,提升生態農業產品文旅附加值。三是構建完善清潔能源產業體系。探索“農光互補”“牧光互補”模式,構建清潔能源“1+N”產業體系。優化清潔能源研發創新平臺建設管理,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清潔能源技術創新體系,在節約資源的前提下,利用光伏新材料提升發電效能,促進清潔能源新技術產業化規模化應用。完善重大項目屬地化的服務和管理體系,讓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和發展優勢,提升能源領域應對氣候變化能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與地方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大力推進產業與城鄉融合發展。一是產村融合。以現代農牧業園區特色產業帶動農牧民自主經營產業,優化“園區+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機制,探索土地入股、效益分紅等有彈性的投入及分配制度,提高9個現代農牧業產業園區務工及產品統購統銷的結算效率,為產村深度融合注入活力。二是產鎮融合。抓住產業下沉的機遇,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4個片區的產業配套設施,融合產業功能與城鎮其他功能,防止產業“空心化”和“懸浮化”。八美鎮、玉科鎮等旅游中心鎮著力于完善吃住購娛等要素功能,鮮水鎮、亞卓鎮等文化中心鎮著力于培育“商養學奇情閑”的新要素功能,加快要素融合和產鎮一體化。三是產城融合。道孚縣城是行政管理的中心,也是文化經濟的中心,承載了文體旅商的綜合功能。完善道孚縣“藏民居藝術之都”的地圖、標識及博物館展陳,出臺道孚縣民居藝術保護與利用的指導意見、管理及評估辦法,提升道孚縣民宿產業的文化和藝術品質。整合藏民族傳統歌舞演藝、民俗文化及非遺美食,開發道孚縣城特色主題夜游項目,以文旅產業融合、產城融合,充分展示道孚縣城市魅力。
促進產業與區域協調發展。一是旅游景區與周邊村鎮旅游景觀的協調。政府協調墨石公園開發經營企業將小墨石公園納入整體規劃與開發,一方面可以協商解決旅游企業新項目用地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滿足卡瑪村吃旅游飯、分享旅游經濟紅利的訴求。二是現代農牧園區與村集體產業及農牧業散戶的協調。深入開展三權分置的土地制度改革,放活土地經營權,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牧業協調可持續發展。三是清潔能源與項目地鄉村社區發展的協調。委托專業團隊開展清潔能源“農光互補”“牧光互補”和“1+N”模式專題研究,論證具體項目的可操作性,并跟進動態評估。“1”是清潔能源,“N”則是富民項目,依托清潔能源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推動道孚縣清潔能源“1+N”項目模式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際交流推廣,打造道孚縣對外開放合作的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