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民營中小微企業量多面廣,是經濟韌性的強有力支撐,也是創新創造的重要主體。受疫情沖擊、國際環境動蕩、經濟預期轉弱等因素影響,部分民營中小微企業面臨生產經營困難問題,迫切需要打出系列助企紓困“組合拳”,增強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信心,為宜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找準問題
企業經營成本高。一是融資成本較高。與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微企業銀行貸款利息偏高,且大多涉及擔保抵押,要求高,流程多。二是水電氣等能源成本較高。民營中小微企業中大多執行的是商業用電價,遠高于居民用電價格,特別是對制造業企業而言,伴隨著環保標準的持續提高,其用電成本更是逐年上升。如高縣某小企業每年僅水電氣費就占到生產成本的30%以上。三是物流成本較高。物流環節復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物流公司運營成本的增加直接導致運輸費用的提高,而這些成本最終是由企業買單。四是企業人力成本較高。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最低工資標準逐年提高,特別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如食品加工、餐飲、鞋帽服裝加工等行業,人工工資占到整個成本40%—50%,還要為員工繳納五險一金、意外傷害保險金等,一定程度上削減了企業利潤。
企業創新意識弱。民營中小微企業大多沿用傳統經營模式,主動求變、主動創新意識不強。一方面,民營中小微企業創新型人才不足,資金實力較弱,加之規模較小,難以獲得政策扶持資金。另一方面,部分民營中小微企業認為創新需要大量投入,且會面臨經營失敗風險,更傾向于引進先進生產經營技術和經營方式。
政企溝通不暢。一是政府服務企業意識不強,縣級職能部門往往管理多、服務少,檢查多、幫助少。比如,有部分企業反饋,經常迎接環保、農業農村、市場監管等多個職能部門的檢查,各種資料和報表、清單,讓企業疲于應對。二是行政審批效率不高。有的審批事項前置條件多、手續復雜,加之一些部門分工不明,存在政出多門、互為鉗制等現象。三是惠企政策落實效果不佳。高縣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涉及市場監管、經信、發改、統戰、非公經濟審批等多個縣級部門甚至鄉鎮,由于部門之間協調配合不好,讓企業很多時候遇到困難不知該向哪個部門反映,經常要跑很多個部門才能解決。
優化對策
細化金融服務助企。一是探索“政銀擔企”模式即“政府+銀行+擔保公司+企業”,建立產融對接工作機制,廣泛開展銀政企融資對接活動,暢通企業融資渠道。二是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精準對接企業貸款需求,創新開發“小微易貸”“好農貸”“稅貸通”“園保貸”等信貸產品,開辦無還本續貸業務。三是創新擔保方式,比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推出的“商戶聯保貸款”擔保模式,3名持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或個人獨資企業主組成一個聯保小組,不再需要其他擔保,就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每個商戶的最高貸款額可達到20萬元。這種方式直接降低了企業融資門檻,深受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歡迎。四是銀行方面要加大對小額信貸、利率、融資擔保等惠企利民金融政策的宣傳力度,讓企業及時獲悉貸款政策,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支持企業提高科技創新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能力、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要加強自主創新,在推進科技自立自強和科技成果轉化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是推動形成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產學研高效協同深度融合,企業在其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正是通過企業,科學研究才能與市場結合,科技創新成果才能轉化為實際產品,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因此,要探索企業出題、科研機構答題的新模式,推動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組建創新聯合體,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三級跳,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要以企業為支點打通產學研、上下游,打造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核心圈”,構筑技術和產業的“朋友圈”,形成帶動廣泛的“輻射圈”,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二是塑造大中小科技企業各展所長、協同高效的創新格局。企業規模有大小之分,科研沉淀有深淺之別,要根據企業特點賦予相應的科技創新使命。領軍型和科技型骨干企業具有雄厚的研發資金和科研能力,應主動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支撐作用。中小微科技企業往往具有“小而美”的特點,在特定的細分領域精耕細作、精益求精,能夠成為單項冠軍、隱形冠軍。因此,以科技領軍型和骨干型企業為龍頭,結合中小微企業的創新靈活性,形成協同、高效、融合、順暢的創新生態。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還需要加強政府引導。政府部門需要營造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使企業創新投入能得到合理回報,這樣才能激發企業自發推動科技創新的內生動力。政府部門要綜合運用財稅、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實行包括加大研發費用扣除、對企業投入基礎研究實行稅收優惠等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從事科技創新活動。同時,運用技術標準、環境保護等調控手段,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升級。
優化營商環境活企。要解決政企溝通辦事渠道不暢的問題,關鍵要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一是持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場準入,簡化企業營業執照辦理程序,縮短企業開辦時間。規范清理政府部門、銀行、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等對企業的不合理收費,取消對企業在設備采購、人才招聘、經營資質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提高企業辦事滿意度。二是強化惠企政策落地落實。在制定惠企政策過程中,應更注重實際可操作性,避免過于理論化,同時要征求各企業和專家及相關部門的意見建議,確保惠企政策有針對性、實用性。惠企政策內容應該做到覆蓋面更加廣泛,特別是要加大對民營中小微企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要持續深入開展“雙千”企業走訪聯系工作,通過官方平臺、電話、實地走訪座談等多種方式,向企業宣傳解讀中央和地方有關助企紓困政策,發放助企紓困政策宣傳手冊,認真聽取收集企業困難建議,及時向上反饋解決。加強對惠企政策執行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政策真正落地落實。三是加強部門間統籌協調。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工作涉及多個部門,建議成立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專門工作機構,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形成工作合力,明確領導小組,細化分工。
提振民營中小微企業發展信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政策鏈條長、工作環節多,需要政府、銀行、企業等多方發力,多措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