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傍晚,經過達川區烏梅山景區觀景平臺,落日染紅整片天空,余暉均勻地灑落在近前的陵谷地帶與遠處的城區建筑上,不經意的,城市與自然就這么相融在了一起。
近年來,達川區以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為主要抓手,在規劃統籌、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等方面推進城鄉一體布局、深度融合,讓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鄉村服務日益完善。如今,城與鄉的界限不再像過往那樣涇渭分明,達川正加快構建產業特色突出、集聚效應明顯、功能配套完善的城鄉共同繁榮新局面。
促進特色農業產業增收格局形成
夕陽晚照,直到太陽完全隱入山林,記者一行的車輛還未駛出達川區的烏梅集中種植區。10萬畝的種植面積讓達川烏梅的規模名列前茅,更被遴選為“全國十大農作物優質種質資源”之一。
“我們的烏梅產業發展是一條由‘政府主導、國企引領、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山區特色生態資源價值轉化的新路徑。”達川區百節鎮黨委書記向勇向記者介紹,當地創新成立了國有農業發展公司,牽頭整合涉農資金、爭取融資貸款、撬動社會資本,突出農旅融合,打造烏梅現代農業園區,年產值達8.3億元,烏梅種植核心區更是成功創建為烏梅山國家4A級景區,變成了財富之源。
與此同時,由烏梅加工制作而成的產品深受市民和游客的歡迎。烏梅干果、烏梅粉、烏梅丸、烏(青)梅酒、烏梅露等系列產品不僅在當地市場隨處可見,更是遠銷成都、重慶、云南、廣東、上海等10余個省市。
距百節鎮約17公里的雙廟鎮蔬菜現代農業園區是著名的“川東菜籃子”,達州全市70%左右的蔬菜由這里供給,產、供、銷的有機結合,讓這里的蔬菜產量一年勝過一年。
“僅二東供銷社蔬菜種植面積就有2600多畝,年產蔬菜5600余噸,實現主導產業全產業鏈產值3000萬元。”雙廟鎮黨委書記黃河驕傲地告訴記者,下一步園區要發展高精尖蔬菜,引進好品種,種出好品質,再進一步發展蔬菜加工業。
由此可見,達川區立足農業、深耕主業、發展產業、引領行業,緊緊圍繞農業產業體系和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規劃,形成了“鄉鎮有特色、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的產業增收格局。
打造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
達川的夏日艷陽高照,記者一行來到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這里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著,指揮調度有序安排,建筑工人分工合作,有的正高空作業,有的正修筑廠房……來回運轉的貨車也不甘寂寞,在還未硬化的道路上穿梭運輸。
“達州的耕地以丘陵和山區為主,對適宜丘區耕作的農機需求非常高,但在園區開建之前,達州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丘陵山區農機裝備保有量不足全國一成。”達川區發改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破解“無人種地,無機耕作”的窘境,規劃并發展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被當地政府提上議程。
園區錨定“立足西南、輻射全國,打造中國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高地”發展定位,邀請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趙春江院士團隊、四川農業機械研究院等主導編制規劃,與國家級公司制產業投資基金——四川產業基金簽訂“建管營”協議,一期投資65億元、用地1500畝,規劃建設“一基地五中心”,高位打造集“產、學、研、推、用”于一體的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達產后,園區將年產農機裝備50萬臺,提供就業崗位15000余個,吸引專業人才1000余人;計劃到2027年,“達州造”現代農機裝備在全國推廣應用,園區綜合產值突破100億元。
園區的招商與建設齊頭并進。開工不久,達川招商部門和百馬產業新區管委會便提前謀劃,圍繞農機裝備“耕、種、管、育、收、烘、儲”等環節,列出各領域的重點拜訪客商名單。
今年1月初,達川區丘區現代農機裝備園區指揮部成立。指揮部和管委會共同成立招商專班,前往全國各地,經多輪協商邀請,逐漸確定山東濰柴、北京中科原動力、四川吉福瑞、四川剛毅、重慶財瑞等行業龍頭的合作意向。
吉林省毅嘉農業裝備有限公司旗下的四川毅嘉農業裝備制造有限公司,是行業內專業化生產研發農機具的制造商和服務商,正在園區投資建設先進農業聯合播種收獲機械生產項目,項目投資3000萬元,租賃廠房約6000平方米,用以建設部件、噴涂、總裝、倉儲車間,生產丘陵地區實用型農用機械設備,目前正在為最后的竣工而努力。
可以說,園區的落地是省委全會精神在達川落地見效的有力舉措。達川區委區政府將確保園區高效建設,努力把園區打造成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創新高地和科技人才集聚高地,讓“達川制造”走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