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川東北門戶”之稱的達州市通川區正以“通九州·納百川”的姿態迎接未來。這個達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經過多年踔厲奮發、創新發展,如今已然是全國科普示范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四川省丘陵地區先進縣、四川省鄉村旅游示范區。
夏日的通川,碧綠的色彩從城區一直接上了遠遠的青山,忙碌的城市與悠閑的田園都在綠意無限中有序運作,“和美鄉村”闊步前行,城郊采摘、觀光、休閑、體驗農業蓬勃發展,革命老區核心區創新紅色文化與國防愛國主義教育、現代科技文化融為一體,推動城鄉融合向前發展。
文旅發力 打造紅色旅游精品區
拾級而上,臺階上矗立的白色門墻在湛藍天空下格外醒目,門墻兩端連著我國傳統的歇山式全木質結構樓房,呈四合院布局,背靠鳳凰山。這里,就是位于通川區羅江鎮的張愛萍故居,距中心城區約15公里。
張愛萍將軍歷經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曾擔任過國務院副總理和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等職務,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功臣,也是一代儒將,著有《神劍之歌》等作品,享有“神劍將軍”的美譽。
一座歷史的豐碑,一段紅色的記憶,這是以張愛萍故居為基礎的神劍園景區,是達州三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的起始點。
為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的指示精神,當地政府深入挖掘達州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弘揚紅O+NsipyTxcmygSZmlSV3jA==色革命精神,于2019年成立了市紅色旅游領導小組,由通川區具體實施,在張愛萍故居的基礎上,推動建設神劍園二期,包括新建戰史館、神劍館,配套建設游客中心、停車場、綠化景觀、游步道等相關配套設施。
山水育人、紅廉鑄魂。神劍園作為首批四川省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充分發揮紅廉文化的教育功能,成為達州市黨員干部接受反腐倡廉教育的場所,人民群眾增強反腐倡廉意識的陣地。
記者在神劍園景區了解到,該紅色景區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創新了教育形式,完善了配套服務功能設施,還在運行發展過程中推動了所屬鄉鎮的發展,解決就業200多人。與此同時,景區結合與之相毗鄰的省級鄉村振興示范點金鳳村、彩色文化旅游515藝術創窟等共同發展,做到了把游客引得來、留得住、帶得走,在自身免費開放的情況下直接和間接帶動周邊經濟收入約3300萬元。
魚菜共生 創新鄉村發展模式
青山蒼翠,綠水蕩漾,道路整潔,庭院靜雅,這是通川區磐石鎮金龍村給人的第一印象。進一步深入探尋,記者發現這個村子有點不一樣的東西。
沿著筆直的鄉村小道漫步,遠遠看見池塘邊的大棚上掛著一塊“種菜不施肥,養魚不換水”的牌子。咦?這與人們的日常認知完全相反!記者帶著好奇心走進大棚,只見大棚一分為二,一邊是種植培育的條形菜苗帶整齊排列,另一邊是隔成大小不一的12個養魚池,通過水循環系統,把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兩種農業技術進行結合,實現讓魚和菜相互作用生長在一套高效共生系統中。
“這是我們村建立合作新模式后首個被引進的核心項目,是一種新型的復合耕作體系,不僅做到了產業振興‘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關鍵要求,還極大程度地提高了被模仿的門檻。”金龍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劉中博向記者介紹,這也是達州首個“魚菜共生”系統。
作為一名“90后”村官,劉中博在退役后返鄉創業,想法和干勁一樣都不缺,很快就得到了村民們的信任,走上了帶領村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的道路。
怎么讓農家的方寸之地變成“增收寶地”?劉中博與當地基層干部做出了有益嘗試。資金入股、資產租賃、飛地經濟等發展模式的綜合實施,有效地破解了金龍村集體資源資產閑置和村集體經濟小、散、弱等問題。
金龍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達州市通川區磐石鎮金龍村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制定集體經濟章程、制度等,定期研究村集體產業發展情況。中央、省、市等各級財政注入資金共計146萬元,用于發展村集體產業,按照村民大會決議的收益分配比例進行收益分配。再由村集體出資77萬元與四川博誠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達州憬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采取“村集體+公司+農戶”的多方合作共贏模式,除開發引進“魚菜共生”項目外,還陸續開發出憬田營地、山地越野、精品民宿等多個農旅項目,年收入突破300萬元,輻射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2024年村集體經濟將在通川區率先突破100萬元。
金龍村是通川區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著眼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首創即成”,積極走好農民共富路的樣板村。通川將以此為典型,持續在全區改善鄉村面貌,不斷擦亮鄉村“底色”,創新培育鄉村新業態,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和美鄉村畫卷鋪滿全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