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和底部基礎,縣域經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鄉村,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發揮著關鍵性、戰略性和基礎性作用。著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增強縣域經濟新活力,是推進新時代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 鄉村振興;縣域經濟;文化產業
[作者單位] 中共安陽市委黨校
當前,文化產業對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更加顯著,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支撐作用更加突出。文化產業已成為激活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因此,要盤活鄉村文化資源,不斷延伸內涵、拓展外延,將地域文化打造成富民產業,重塑新型鄉村文化生態系統,增強“文化+市場”融合效應,賦能縣域經濟發展新路徑。
塑造鄉村文化價值導向
培育縣域經濟發展新業態
鄉村文化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鑄魂。既要保護傳承好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又要結合時代、市場和群眾需求,豐富鄉村文化的內涵,從而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鑄魂。以安陽林州為例,林州原為林縣,地處太行山東麓,干旱缺水由來已久。現在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貧困縣變成如今生態旅游市,林州人民在黨的帶領下,紅旗渠精神的引領下,逐漸完成由山區貧困縣向現代化新型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的跨越。各村莊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文化,其中有依托太行山的生態文化,也有低空滑翔運動文化,以及農耕文化、紅色文化等。通過實地調研發現,林州人民將紅旗渠精神融入個人奮斗和城市發展中,譜寫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不斷追求美好生活。
依托本土資源,打造鄉村文化創意品牌。充分開發鄉村獨特的自然資源,通過產品創新、文創賦能,提升產品的顏值與文化情感屬性,實現產品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整合線上線下宣傳資源,多渠道多形式進行宣傳推廣,持續提升品牌形象。同時,打造“農戶+加工制作方+品牌持有方+品牌運營及市場推廣方”四方合作的新型模式,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提高各方合作積極性與可持續性。
發揮鄉賢文化的獨特作用,鼓勵多元主體參與文化建設。鄉村振興的關鍵是人才,而新鄉賢是主要力量。不少新鄉賢在外經商,他們具有較好的經濟頭腦,市場意識強,視野開闊。鼓勵新鄉賢返鄉投資興業,為家鄉發展獻計出力,將極大地緩解鄉村經濟發展中投資主體缺失、經營管理和技術人才稀缺等問題。同時,要建立健全農村本土人才回流長效機制,鼓勵傳統農民、新型職業農民,或在外務工人員、求學的農村大學生等多元主體參與鄉村文化建設。
發掘鄉村文化產業優勢
賦予縣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鄉村是我國社會的基本形態,鄉村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淀,不同村莊中豐富的歷史遺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節日、民間藝術、民俗風情等蘊含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無限能量。近年來,多地鄉村通過賦予鄉村文化當代內涵、表達方式年輕化、打開方式多元化等創新方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有效激活鄉村傳統文化,有力推動了新時代鄉村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縣域經濟發展賦予了新動能。
鄉村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自信的基礎。存留至今的鄉村歷史文化,皆具有當代價值,繼承這些“活著”的文化,需要各級政府、村委會主導,充分發動群眾參與,梳理、整合鄉村文化的資源并實現產業變革。要充分盤活下沉市場,將文化資源產業化、鏈條化。要做好“新”與“舊”的結合文章,在內容上能夠凝聚群眾、引領群眾,在形式上讓群眾喜聞樂見,讓優秀文化真正走入群眾的生活中。
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促進鄉土文化新交流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的鄉村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但這些傳統往往因地域差異而形成了不同的風俗、民俗和文化元素。通過振興鄉村文化,可以鼓勵每個鄉村充分展示其獨特之處,包括傳統節慶、鄉土手藝、地方美食等。比如河南林州市石板巖鎮利用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生態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傳統村落的歷史價值,發展研學一體的文化旅游,打造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的文化載體。游客來到這里,既能觀賞獨特的太行山風光,也能體驗山區農家生活,更能感受紅旗渠精神在新時代的激勵。同時,鄉村文化振興有助于打破文化單一化的趨勢。在現代社會,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導致了文化的同質化,人們更容易接觸到相似的文化產品。而鄉村文化的振興可以提供一種反思和補充,使人們更加關注和尊重地方文化的獨特性,從而豐富人類文化。在突出地域特色的基礎上,促進區域鄉土文化交流,打造獨具一格又豐富多樣的鄉村文化。要積極構建城鄉文化互通渠道,促進鄉村與城市文化融合共生、協同發展,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打造城鄉文化融合品牌,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
聚焦地方文化轉型升級
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高地
挖掘傳統農耕文化產業的經濟價值。農耕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元素,是鄉村振興的寶貴財富。深入挖掘傳統農耕文化富礦,打造多元化文旅品牌,切實增強縣域發展的軟實力。要鼓勵發展鄉村文化產業,積極挖掘傳統農耕文化中的創意價值,激發鄉村文化的活力,如提供農耕體驗、農技培訓、特色農產品制作等服務產品。舉辦好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活動,挖掘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傳統節慶儀式,融入農民豐收節,使農民豐收節成為展示和傳承農耕文化的窗口和平臺。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工匠精神。新型職業農民是現代化的農民,專職、專業是其特質。新型職業農民的出現反映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與傳統小農意識不同,新型職業農民體現在知識、情感和能力以及工作生活方式的現代化;與傳統農民自給自足不同,新型職業農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動主體;與傳統小規模分散經營的特點不同,新型職業農民從事的農業生產活動具有一定的規模。而愛崗敬業、全情投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能使新型職業農民扎根土地,不斷提高職業能力和職業品質,從而照顧好每寸土地,樹立起農業品牌,生產出優質農產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繼而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加強鄉村文化數字化建設。鄉村文化振興要抓住5G、物聯網、超級計算、區塊鏈、大數據和元宇宙等新一輪技術變革的機遇,借助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技術和VR技術等現代科技手段,構建數字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服務平臺,豐富農民精神生活需要。要加快推進城鄉融合,優化鄉村文化產業結構,為鄉村旅游、文化體驗、研學科普、健康養老和直播帶貨等新產業的蓬勃發展催生新場景、新模式、新業態,拓展縣域經濟增長新空間、新優勢、新方向。通過數字賦能、休閑旅游加快發展鄉村文化數字化,變資源為資產,既促進鄉村文化發展,又實現村美民富目標,從而有效發揮鄉村文化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