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民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要以農民可持續增收為目標,完善利益分配機制,增進干部群眾思想共識,強化專業人才支撐,建立科學質量評價體系,因地制宜創新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關鍵詞] 鄉村振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共同富裕
[作者單位] 海南大學國際旅游與公共管理學院
近年來,全國各地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據統計,截至2022年末,全國村集體經濟組織超過100萬個,經營范圍涵蓋了農業、工業、服務業等多個領域。但各地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也面臨著經濟利益權屬不清、干部群眾對集體經濟認知有限、專業人才缺乏、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等困難。因此,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形勢下,必須破解難題,優化路徑,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落實收益分配制度
明晰集體資產產權權能。賦予鄉鎮和村更多的自主權,做實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鄉村各類土地資源的所有權主體地位;探索由村集體系統整合承包地、撂荒地、閑置宅基地和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等土地資源,實行村統籌規劃、整體利用、一體開發。同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圍繞農村集體產權流轉、抵押、擔保、繼承、有償退出等深化改革,拓展村集體資產產權權能。
科學設置集體經濟成員利益分配比例。適度提高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益分配的比例,資產再積累、成員收益分配、村級公共服務等分配辦法要與全體成員共同協商,讓利益分配真正體現農民意志。分配機制要有利于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同時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公積金發放福利的方式滿足新增人口的分紅需求,以平衡利益矛盾。
規范集體經濟組織“三會”建設。健全股東(社員)大會、理事會、監事會,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 “三會”選舉和運行,落實人事任免、成員變更、投資決策、資源資產轉讓等重大事項須由成員(代表)大會民主商議、民主決策的制度,確保重大事務公示公開。推行村“兩委”和村集體經濟組織賬務分設,厘清村“兩委”與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責、人事、財務等邊界,避免理事會成員與村“兩委”成員完全重疊。賦予村集體經濟組織更完整的經濟功能,使其從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中剝離出來。
完善多元監督機制。加強村集體資產財務管理,完善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年度清查等管理制度,實行村集體財務的定期審計、離任審計制度。推行縣鄉兩級通過信息化平臺對村集體的大額支出、負債、資產狀況等進行動態監管。
增進思想共識
提高村干部思想認識和經營管理能力。組織現代農業生產和市場經營的知識培訓,幫助村干部理解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對鄉村振興、農民共同富裕的積極意義,掌握未來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趨勢。同時,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增強村干部的主動擔當意識,讓村干部在集體經濟發展中起到帶頭作用,保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政策在村莊落地落實。
多形式開展村民宣傳動員工作。通過印發宣傳冊、利用社交網絡平臺宣傳等形式,向全體村民宣傳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與傳統集體經濟的區別、對村民的價值,讓村民消除疑慮,增強對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理解和認可。同時,開展鄉村文體活動或者院壩交流會,增進村干部與村民互信,拉近鄰里關系,凝聚齊心協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思想共識。
強化人才支撐
有針對性地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發揮本地致富“能人”、德高望重“鄉賢”的帶頭作用,用鄉情鄉愁感召、利益紐帶聯結、村干部選拔等舉措吸引精英人才留鄉,鼓勵退休干部和復員退伍軍人回村。進一步落實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扶持政策,建立本地人才庫,重點關注本地在外具有成功創業經歷和經營管理經驗的人員,引導他們返鄉發展。同時采用技術入股、項目入股和合作研發等方式吸引外地人才參與村集體經濟發展。
完善人才隊伍發展機制。充分利用夜校、黨校、職業院校和培訓機構等平臺,開展專業技能培訓;主動與職業院校、高校、農業服務機構合作,推動人才進村,讓城市治理理念和專業技術下鄉入村;建立村企合作機制,定期組織鄉村人才到企業鍛煉、到集體經濟建設先進地區交流學習;邀請集體經濟發展先進地區人員前來現場指導。
加強人才要素保障。為鄉村專業人才落實基本生活保障,健全人才進村工作補貼、交通補助、困難資助等機制,保障進村發展集體經濟人才的基本報酬、績效獎勵不低于城市同等水平。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帶頭人按照集體經濟新增效益和本人貢獻大小領取相應報酬,同時將集體經濟發展作為對村干部選拔、表彰、評優的重要依據,營造關心、重視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
創新發展模式
區域聯建聯營,發展混合型經濟。每個村莊都要綜合考慮資源稟賦、歷史基礎和發展環境,高效利用村莊獨有的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農耕文化等優勢,探索相鄰區域村莊之間的合作聯營。這種聯合經營,既可以是在行政區域范圍內建立多村聯合發展平臺,經濟組織統一運營,也可以以產業為邊界,根據產業規劃布局和發展需求,引導集體經濟組織橫向協作,還可以跨市、縣、鄉、村抱團發展模式,以集體經濟先導村帶后發村融合發展。
發展投資型集體經濟。對于資源匱乏、人才缺失,難以進行內生發展的后發村,可以組織多個行政村抱團,把抱團的集體資產以參股的形式投資到發展條件優越的村莊,由縣鄉政府引導或社會資本推動,資金向低風險領域聚集,項目再由專門的投資公司負責經營管理。
發展服務型集體經濟。一是外生型發展模式。通過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依靠縣、鄉政府發包道路養護、綠化工程、物業管理等簡單的市政工程項目獲得穩定收入。這種模式本質是把政府財政轉移支付轉化為村集體經濟的經營性收入。二是內生型發展模式。通過村集體協調村民與鄉鎮政府、各經營主體之間的關系,整合各種資源,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引進新型生產技術和設備,為村民提供生產性服務。如村集體利用政府扶持資金成立農機合作社,允許村民和各經營主體以資金、農機、土地流轉的形式入股合作社,提供代耕、代種、代管、代收、代烘等生產性服務,合作社成員按股分配收益。
發展經營型集體經濟。對于交通和資源條件、集體經濟基礎較好的村莊,可以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方式,打造“綠水青山+鄉村文化+產業支撐”的經營型集體經濟,發展田園養生、研學科普、民宿康養等休閑農旅新業態。
需要指出的是,在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中,還要制定涵蓋基礎制度架構、內部治理機制、收入結構和水平、農戶參與和受益度、發展可持續性等多個方面內容的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質量評價體系。并以評價結果為重要依據,進行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評選、重點項目安排、鎮村干部履職履責等考核,從而引導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