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舞臺燈光是舞臺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強的視覺引導作用和情緒烘托作用。如果說整場戲劇演出是一幅優美的畫作,那么燈光則如同這幅畫中絢麗的色彩般引人矚目。近兩年火熱的主旋律話劇藝術,對于燈光設計與布置的展現,更可以為紅色文化呈現出具體且莊重的“光輝”時刻。借助紅色歷史題材話劇《趙一曼》舞臺美術組的實踐創作過程,從燈光藝術用于戲劇舞臺的作用、策略和方法等角度進行分析解構與理論研究。
[關 鍵 詞] 舞臺燈光;主旋律話劇;燈光;運用效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西安外國語大學研究生科研基金項目“校史劇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屬性及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3SS100)的階段性成果。
紅色經典話劇《趙一曼》所刻畫的女英雄形象在中國歷史上是鮮明且獨特的,其劇作本身更是具有高度思想價值的史詩巨作,字里行間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氣派。原版《趙一曼》話劇的導演姬沛曾提道:“本劇將紅色題材、英雄人物推到前沿,推到人民尤其是年輕人心中……從藝術創作角度對原型人物進行高度詮釋,探索新時代審美背景下革命歷史劇的舞臺表達。”[1]可以說藝術家們對主旋律戲劇藝術的再造過程,一定是飽含著二度創作中以導演為中心、各部門綜合展現的紅色美學創造過程。
在舞臺美術的設計上,本劇采用了虛實結合、時空交錯的表現主義燈光手法,在不同顏色、規格的燈光交替中講述暗藏巨大情節沖突以及充滿波折與戰火紛飛的特殊時刻。而舞臺燈光針對這種表現手法的研磨設計與有效運用,則可以為這種時刻賦予更加“光輝”的精神定格,使其紅色精神的表達和傳輸具有可視、可感的立體性。
構思《趙一曼》的燈光設計時,燈光組在基本舞美風格的基礎上,首先確立了三大布光特點:(1)本劇為無場次話劇,無固定道具,燈光排布需營造寫意風貌。(2)本劇為主旋律話劇,對英雄人物的氛圍營造主要色調為金黃、鮮紅,適時噴灑煙霧。(3)為營造視覺美感,本劇在起光、收光時除特殊場次,皆采用有呼吸、分批次的藝術表達。
筆者有幸參與后續《趙一曼》(天津版)演出的燈光設計與管理工作,以下將從燈光的表現與作用、策略與方式兩大方面,淺談本人于該劇目多次演出中總結的實踐體會,并嘗試解構舞臺燈光在主旋律話劇中的具體特性。
一、舞臺燈光于戲劇中的表現與作用
(一)燈光之“燈”的直接效果
“燈亮戲唱,曲落燈滅”往往是燈光作用于戲劇使之明亮、清晰可見的首要前提。一場戲中導演設計的諸多戲景以及諸多舞臺區位都需要燈光進行解釋說明,這不僅起到“照明”空間內人物或景觀全貌的功用,更在無形中對引導觀眾理解劇情情境的發展起到說明作用。
1.切換幕場,鋪展時空
自戲劇誕生以來,一段完整的敘述就被劃分成了若干部分的段落,一個個大段落被稱為“幕”,而不同幕場的銜接往往依靠燈光的明暗進行劃分,俗稱“換場”,而“換場”在當代大多數戲劇中的劃分也不僅僅是劇本情節,更重要的是起到切換時空的作用。在表現主義戲劇中,這種呈現尤為明顯,場務和演員們往往要依靠短短近十秒的時間,完成不同時間、地點、道具、情境的轉換,而連接起時空變化卻不跳脫的關鍵就在于燈光師對于燈光亮度的敏感程度和手握操縱桿哪怕一毫米的穩定性,只有這樣才可以營造有序且符合邏輯的戲劇故事講述過程。
2.光區布局,聚焦環境
陰影可以掩蓋次要場域,從而突出我們想要重點表現的主題。依靠戲劇藝術的“假定性”,舞臺空間可由燈光的布局和剪切展現不同的場景,并吸引觀眾朝向某一區域觀看。在“秘談”一場戲中,表演區域由燈光師剪切成一小塊正方形,兩位演員就在這象征著秘宅的情境中演繹故事。這樣做的目的,一是使采用了表現美學中常用的燈光邊緣作一堵墻建構環境,既說明了環境又符合寫意處理;二是由于矩形具有封閉性特點,也可以為此劇情神秘性、壓迫性的展現提供輔助功能,在本劇的其他地方這種手法依然常見。
(二)燈光之“光”的間接作用
不同燈光的亮度、大小、焦距,尤其不同顏色的燈光作用于主體上,不僅可以勾勒出生動的人像,更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而這種種“光線”交織在一起則為觀眾傳達了光高于燈的另外一層信息,合理恰當的燈光變化就像深入淺出的畫筆一樣,不突兀的同時飽含韻味,因此燈光師要具有多元燈光元素搭配組合的能力,充分利用想象和構思為舞臺魅力的展現提供更多可能性。
1.人物心境的光芒
英國導演戈登·克雷說:“半寸的光或陰影,就足以表演一個人的不同心情。”[2]雖然舞臺燈光設計并不能直接作用于演員塑造人物,但是不同顏色、不同位置的冷暖光卻可以展現當下人物不同的精神狀態。《趙一曼》的燈光處理依然不是自然狀態下的生活真實,女英雄的人物光往往是一束束暖黃燈光從斜前方投射而來,并加以反投,使人物不僅飽滿鮮活,而且發絲所映照的剪影也增添了一抹美好的圣潔,結尾中她慷慨赴死之時環境光又鋪灑滿地鮮紅,這樣的燈光處理并沒有完全按照生活常理展現,而是服從人物心境的變化,渲染了舞臺氣氛,暗示了戲劇主題,同時這一束束光線不僅是趙一曼赤誠內心的真實寫照,更是無數革命英雄綻放出的心境的光芒(見圖1)。
2.調動情境中的氣氛
隨著技術的發展,觀眾可以通過光線明暗、顏色對比,甚至任意細微的變化,體會隨著故事情節的演變舞臺上繼而轉變的舞臺節奏,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整場舞臺氣氛的了解。例如在“大野家”的一場戲中,高臺上站著六位舞妓,全場景鋪滿詭異的紫色,又加之對比色鮮綠作為側光交織于紗幕上,這樣一組不和諧但又符合當時曖昧情境的色彩搭配,烘托了大野驕奢淫逸的生活氣息,繼而對全劇的主要風格起到對比作用。
3.“舞臺演出的第二導演”
導演作為把握整體戲劇舞臺創作的首要負責人,在戲劇的排演、合成階段都起到至關重要的協調作用,但當觀眾進場、大幕拉開,導演存在的實際意義便被消解了,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各個部門的相互配合。其中由于燈光對劇情的詮釋具有或直接、或間接輔助的指示引導作用,故而在一定程度上燈光也是演出進行中的“第二導演”。這里的“導演”并不是指舞臺燈光可以代行導演調動演員,而是演員和演出需要依靠舞臺燈光去更好地展現藝術魅力。
(1)強調符號,抓取觀眾注意力
與電影電視不同,在舞臺中某一情感時刻、某一重要道具的展現不能僅僅依靠鏡頭展現,還要利用定點燈縮小焦距、霧化光圈,包括燈光出現的先后順序使觀眾“趨光而行”——引導觀眾注意舞臺上勾勒出的“特寫鏡頭”,繼而從其所指向的人或物感受獨特的導演語匯,強調多種能指符號。劇中多次出現的人物調度就依靠追光強調人物動勢。例如在“趙一曼與陳達邦離別”的一場戲中,因為是表達二人的不舍情感——因為有各自要擔當的使命而忍痛離別的情緒,故而沒有特別大的舞臺沖突,此時舞臺聚光燈的追隨就起到了“特寫”“推拉鏡頭”繼而展現劇情的作用,收光時也能利用追光縮小光圈強調某一特殊時刻。
(2)幫助演員體現人物

燈光師的合理布光可以起到幫助演員塑造人物并且提示站位的作用。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說:一名演員站在舞臺上不光要通過“體驗”人物盡力與角色達成“合一”,同時還要考慮各方面因素使自己更具美感地“體現”在舞臺上。而在舞臺上,一名演員也要依靠舞臺燈光充分感知自己是否“明亮”,稍有不慎便會造成“陰陽臉”“黑燈演戲”的情況。因本劇具有大量獨白,在正式演出中有時往往需要燈光師先把彩排過的定點燈微微照亮,演員才可以知道自己的具體位置。一般情況下,如果是前面打來的定點光,演員要站到地面圓圈稍前的位置,臉部才可以明亮,而反投光則需要演員用余光看到自己的頭部在圓圈中,才會具有剪影效果。
4.綻放人物“光輝”的視覺奇觀
視覺感受作為一種特別的“語言”表達,在戲劇舞臺上往往比抽象的臺詞有更強的表現力。近兩年,隨著技術的進步,在紅色歷史題材中烘托英勇烈士、偉大先驅時,利用以舞臺燈光為主的美術造型光區營造的視覺上的感受,從而帶來瞬間感性的效果,直接展示人物魅力。
通過對市場上諸如《鐵流東進》《直播開國大典》等主旋律戲劇的分析發現,這類“視覺”樣式的展現,首先要注重前期激烈的心理矛盾沖突和富有邏輯、感人至深的情節推動,繼而伴隨著主人公的抉擇以及眾人的目光,并搭配聲樂大作的舞臺音樂,利用一簇簇交織在一起的定點燈、聚光燈,并搭配煙機渲染舞臺氣氛,最終呈現出“奇觀化”效果的美學特點,故而此類華彩時刻往往最震撼人心。
話劇結尾部分,趙一曼在行刑前,大屏幕不斷播放著為孩子寫下的絕筆信內容,此時燈光由藍變紅,不斷烘托著觀眾的情緒。趙一曼不斷向高臺上走,高臺處的五盞聚光燈也緩慢由遠及近相聚,收環境光,舞臺后區LED燈逐漸轉為金黃色,側光所有電腦燈也逐漸匯聚到高臺上一點。最終當演員說出“白山黑水除敵寇,笑看旌旗紅似花”這句感人至深的名句時,《國際歌》重拍首音鳴響,燈光大亮,舞臺上主要位置的聚光燈皆打向高臺上的趙一曼,金光燦爛,頗為震撼。
二、和諧布光,營造有機視覺
俄國抽象主義大師康定斯基曾說過:“色彩的感官作用在它消失后你就會把它忘掉,它不會長久停留在你的記憶中,但是如果這種感觀效果滲透到內心深處,對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就會引起一系列連鎖反應。”[3]要達到不同效果的呈現,燈光設計師就必須對操作臺上固有的燈光亮度、位置、顏色、形狀、焦距、速度等燈具功能以及與劇情搭配的舞臺燈光組合排布順序做到心中有數,以此營造和諧、有機且具有美感的視覺氛圍。
(一)視覺透視,主次鮮明
舞臺的現實空間是有限的,但戲劇的表達則具有無限空間的延展性,因此需要確定布光的遠近層次,把握主體受光以及環境烘托的營造。一般情況下,距離觀眾位置越近的光源越要清晰明亮(2000LX—2500LX),而靠近天幕位置的光源則盡量壓暗(500LX—100LX)。假如中間有受光物體,則要注意如果是走動的人物要考慮使用流動或回光凸顯立體感,如果是靜止物體則要注意使用反投光打出輪廓,并在其前兩排位置選定主光,并且要合理使用同類光。當需要使用具有氣氛的LED顏色燈時需要注意,包住演員的顏色深度要大于環境光的同類色。如果是夜晚的戲景,天幕上的藍色也要盡量加深并且壓暗,以此與前景光區形成反差和主次層級。
(二)大小場景,光影縱橫
在戲劇的規定情境中,往往對不同場次的規模都做了明確定義,但在表現美學話劇中有時又不能完全按照實際場景大小進行展現,故而善用光亮和陰影交織在一起的線條和輪廓則可以在同一區域創造出多種不同的演出空間。“陰影是物體及其形狀的留白”,舞臺是一個三維空間,在這個空間內光線變化的先后順序、位置都可以為觀眾提供不同的感受。描述大場面往往要先起壓暗的景光,通過道具陰影營造環境,而小場面則先給區域光,利用與大環境的對比傳遞氣氛,如果戲劇開場或是切換兩場不同時空的戲景,起光也要緩慢,利用有節奏、有變化的暗影為引子,將觀眾逐步拉入敘述情境。
“燈光是舞臺的靈魂,是舞臺的血液”,燈光藝術為戲劇作品呈現出了一個小世界,轉動的光色是那個世界里最浪漫的流光韻意。在主旋律戲劇藝術蓬勃發展的今天,舞臺燈光擁有刻畫時空、展現劇情的情感力量。一臺令人震撼的紅色歷史題材話劇的成功演出,其描摹歷史、烘托英雄的舞臺燈光一定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隨著時代和技術的發展,廣大戲劇工作者和燈光設計師應繼續鉆研不同方式的燈光藝術表達,以導演構思和戲劇表演為核心,以變幻莫測、照進人物內心的舞臺燈光,創作雅俗共賞、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
參考文獻:
[1]姬沛,羅鴻亮.探索革命歷史劇多重美學原則下的當代表達形態:四川人民藝術劇院話劇《趙一曼》創作演出現象論[J].四川戲劇,2022(3):55-58.
[2]鄒樹錦.淺談戲劇舞臺藝術中的“光語”[J].演藝科技,2019(5):24-27.
[3]林燕.舞臺燈光的光與色運用研究[J].大舞臺,2012(5):159-160.
作者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