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床上,經常有患者或家屬咨詢一個問題:“精神疾病患者罹患某種軀體疾病,需要手術治療,麻醉醫師在進行術前評估時,告知其需要停用精神類藥物,但患者及家屬非常擔心精神疾病復發,為此感到非常焦慮,怎么辦?”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精神疾病患者術前是否需要停用精神類藥物。
精神疾病患者通常需要通過長期的藥物治療來維持病情穩定并預防復發。然而,很多精神類藥物會影響神經遞質系統、心血管功能和麻醉代謝。當患者因軀體疾病需要進行手術治療時,精神類藥物可能會影響手術期間的用藥效果。若單純停用精神類藥物,可能導致患者出現撤藥綜合征,讓原有的精神疾病出現病情波動,最終導致手術風險增加。
因此,對于精神疾病患者來說,術前藥物管理是圍手術期的重要環節,其目標是維持精神狀態穩定,減少圍手術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當患者面臨手術治療時,精神科醫生、外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要共同合作,幫助患者制訂圍手術期的用藥方案。
開展綜合性術前評估
術前應對合并精神疾病的患者進行全面評估,包括精神疾病病史、當前藥物治療方案、軀體疾病情況。這有助于識別潛在的風險因素,如藥物相互作用、共病軀體疾病和藥物濫用的可能性。
進行風險與受益分析
精神科醫生與外科醫生團隊必須權衡繼續使用精神類藥物的潛在風險,例如有些藥物本身就存在一些需要關注的副作用,而麻醉劑、肌松劑、鎮痛藥、非甾體類抗炎藥等圍手術期常用的藥物,與精神類藥物之間可能存在非常復雜的相互作用,如增加出血風險等。
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
治療計劃應根據患者的精神疾病類型和嚴重程度、藥物方案、手術程序和圍手術期風險,盡量做到個體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需要調整或補充藥物,以降低圍手術期的風險,同時幫助患者保持精神狀態穩定。精神科醫生、外科醫生和麻醉科醫生之間的溝通協調,對于確保手術順利進行至關重要。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精神科常用藥物可以在手術前繼續服用。在手術日當天,患者也可以正常服用,只要進行適當的監測和管理即可。由于可能與麻醉藥物存在藥物相互作用,大多數精神類藥物需要評估使用,避免在術中、術后增加中樞鎮靜、心律失常和五羥色胺綜合征等情況的發生風險。
僅有少數精神類藥物需要在術前停用,具體服用時間及方法應由精神科醫生評估。
●單胺氧化酶類藥物(如嗎氯貝胺、司來吉蘭等)可以選擇術前繼續使用,但在手術中須使用與其無明顯相互作用的麻醉藥eXFXt1k77UYjwohcrUx4HA==物。也可在精神科醫生的指導下,在術前10~14天停用此類藥物,術后再恢復使用。
●碳酸鋰
在小手術前可繼續使用,但需要完善心電圖、腎功能、電解質和甲狀腺功能檢查,術后需要復查腎功能和電解質。在進行大手術前3 天,應停用碳酸鋰,以避免術后出現碳酸鋰中毒。
●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治療藥物(哌甲酯、托莫西汀等)
術前可繼續使用,手術當天需要停用。
在因圍手術期風險而停藥時,建議逐漸減少藥物劑量,以減少戒斷癥狀和精神不穩定的發生風險。醫生會推薦采用過渡策略,如短效苯二氮卓類藥物(勞拉西泮、奧沙西泮等)或抗精神病藥物(利培酮、奧氮平等),可用于在圍手術期管理患者的急性癥狀,同時減少手術風險。

手術后,精神疾病患者應盡快恢復術前藥物方案,以防止精神疾病復發并促進康復。過渡期間,密切監測圍手術期并發癥、藥物副作用和精神癥狀的波動至關重要。
精神疾病患者的術前藥物管理需要在維持精神癥狀平穩和圍手術期的最低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全面的術前評估、個體化治療和多學科協作,可以確保精神疾病患者在圍手術期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他們需要的支持,最終實現良好的手術結局與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