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介于小暑與處暑之間,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是一年中最潮濕悶熱的時間段,也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期。此時注意養生保健,對于健康有很大益處。人們常說“好身體是吃出來的”,在三伏天大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通過適當的飲食調理,吃出健康來。
陽虛者由于體內陽氣不足,常表現為平素畏冷、手足不溫、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脈沉遲。此類人群耐夏不耐冬,感邪易從寒化,易出現關節疼痛、咳喘、腹瀉、水腫等病癥。
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陽虛者最適合在三伏天溫補陽氣、調理身體,平時可適當多喝姜棗茶、姜汁蜂蜜水、當歸生姜羊肉湯等。我們常說,冬吃蘿卜夏吃姜。生姜味辛,性微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的作用。夏季人體“陽盛于外而虛于內”,容易出現食欲下降、胸悶腹脹、頭重身困等癥狀。因此,不只是陽虛者,一般人群也可適當多吃一些姜,但要注意陰虛者及內熱較重者是不適合吃姜的。
在夏季陽氣最旺盛之際,治療某些虛寒性疾病,可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目的。在三伏天,除了飲食調理,大家還可以通過三伏貼、三伏灸等中醫療法,輔助治療關節炎、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痛經等由寒邪、瘀血阻滯引起的疾病,以及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慢性虛寒性疾病。
濕邪內盛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濕氣重的人,常表現為疲乏、頭身困重、皮膚油膩、口黏口臭或口苦、四肢浮腫、大便黏膩不成形、舌苔厚膩等。中醫認為,濕邪分為內濕和外濕。其中,內濕是由各種原因導致機體臟腑功能失調所產生的,外濕則是因所處的環境濕度太大而產生。外濕可引動內濕而發病。三伏天氣候潮濕,可使濕邪內盛者癥狀加重。此類人群要注意祛濕。
脾具有運化水濕的功能。因此,祛濕的關鍵是健脾。濕氣重的人平時可以選擇赤小豆、薏米、茯苓、鴨肉等健脾祛濕的食材,適當多喝赤小豆薏米水、茯苓陳皮茶、冬瓜老鴨湯、玉米須水等。
天氣炎熱,易使火熱內生,所謂“壯火食氣”,火太旺的時候,陽氣會消耗得很快。另外,三伏天人體出汗量多,汗出過多會傷津耗氣。中醫認為,“津血同源”。因此,氣血本就不足的人在三伏天氣血虛弱的癥狀會加重,表現為四肢倦怠、少氣懶言、精神萎靡、頭暈目眩、心悸怔忡、面色蒼白等。
氣血虛的人可以選擇黃芪粥、當歸煮雞蛋、當歸黨參雞湯等進行日常飲食調護。黃芪為“補氣之圣品”,其味甘,性溫,歸肺、脾經,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的作用。當歸為“血中之圣藥”,其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作用。需要提醒的是,與當歸頭、當歸尾相比,當歸身的補血效果最好,在使用時大家可以搭配羊肉、生姜、雞蛋等溫補食材,以增強進補效果。另外,孕婦、陰虛火旺者、感冒患者及經期女性不建議服用當歸。
夏季在五行中屬火,與心相應。此時人們易出現心煩氣躁、口舌生瘡、小便黃等上火癥狀。
愛上火的人在三伏天可以服用蓮子心茶、綠豆湯來清瀉心火。蓮子心味苦,性寒,歸心、腎經,具有清心安神、交通心腎、澀精止血的作用,適當服用有助于緩解煩躁情緒,提高夜間睡眠質量。綠豆味甘,性涼,歸心、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素體陽虛、脾胃虛寒、泄瀉者不建議服用蓮子心和綠豆,以免加重病情。
在三伏天,大家要少吃以下幾類食物。
1. 油膩食物。夏季人體脾胃比較虛弱,過食油膩會加重脾胃的負擔,進一步損傷脾胃。
2. 生冷食物。三伏天盛陽于外,伏陰在內,人體內在虛寒反甚,故要注意少食生冷。
3. 過甜食物。過食甘味食物,一方面會壅滯脾胃之氣,表現為厭食、腹脹;另一方面,脾屬土,腎屬水,甘從土化,土盛則水病,會導致腎氣受損,使骨骼疼痛、頭發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