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有句俗語:“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的兩個關鍵詞道出了千百年來我國教育的傳統,一是棍棒教育是我國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二是“孝”成為部分父母對孩子的唯一評判標準。如今,我們應該如何重新審視棍棒教育?“首孝悌”的傳統美德是否隱藏著畸形的認知?
隨著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棍棒教育并不是真的用棍棒去教育孩子,而是棍棒下對孩子的理性說理與管教。然而,偏離原則和導向的棍棒教育,就變成了強調等級和順從的從屬教育。
部分父母的棍棒教育忽視了“理”,夸大了“說”,甚至演變成責罵、毆打孩子。宣稱“我是為你好”的父母,在一次次棍棒教育中錯誤地建構了付出與愛之間的關聯,忽視了孩子被尊重、被理解的心理需要。
而棍棒教育下,孩子體驗到的是來自父母嚴厲教育或體罰下過度的、不可預期的壓力。久而久之,孩子會在無意識中構建一個虛假自我,影響自信、自尊的健康發展。
以下兩種做法,可能會在無意間傷害孩子。
情景一
“下次再犯同樣的錯,我打斷你的腿!”說完后,撕毀孩子的作業本。
情景二
“真是慈母多敗兒,我怎么生出你這樣的孩子!”說完推搡孩子。
“孝”有“無違”的意思,即不違背父母。
孕育一個孩子,為之奔走半生,難道只是希望他成為一個“不違背父母”的孝子嗎?
棍棒教育要求孩子懂事、順從長輩,長期下來,孩子學會了掩飾內心真正的需求,而不是發自內心地孝敬、愛戴父母。
以下兩種情景,可能是孩子壓抑心理需求的表現。
情景一
面對爸爸“寫不好作業就打斷腿”的恐嚇,豆豆每次在開始寫作業前,都說自己沒吃飽,想多吃點,接著又說自己肚子疼,想上廁所。豆豆口口聲聲說要以最好的狀態迎接學習上的挑戰,其實是在拖延開始寫作業的時間,避免受到責罰。
情景二
媽媽常說“我怎么生出你這樣的孩子”,安安覺得自己讓媽媽失望了。慢慢地,愛笑的安安學會了看家長眼色,只有回到自己房間畫畫的時候,才感覺到輕松愉快。
父母首先要正視自我的需要和對孩子的期望之間的關系,父母的心理需求不應寄托在孩子身上。“上午書法班,下午聲樂班,晚上還要去上口才班”,“雞娃”“內卷”下的拼搏進取,實際上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總可以更加完美”的偏激成才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如果父母總覺得他不夠好,無論孩子未來獲得多少獎項,他也會認為人生充滿失落、沮喪。
其次,充分共情,放手讓孩子體驗自然生長的力量。父母鼓足了勁兒,教育孩子如何沖刺一百米,卻忘記告訴孩子跌倒了如何站起來處理傷口。心理學家孔普弗認為,心理彈性是指個體在遭遇變化、壓力、困難或失敗等情境時,能夠積極調整、有效應對,從困境中快速復原,甚至積極成長的能力。比起考高分、上名校,孩子從挫折中收獲成長的心理彈性,更應該得到關注。
最后,父母應采取“賦權”的方式,善意提醒孩子要有邊界感和分寸感,而不能把棍棒當作立規矩的武器。例如,父母想要引導孩子在外用餐時遵守餐桌禮儀,比起威懾的眼神、生硬的說教, 具體、善意的提醒所達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比如,反問孩子:“用餐時我們可不可以大聲喊叫?”“用餐時我們可不可以亂跑?”讓孩子經過思考后作出回答,有助于他們真正理解什么樣的行為才是正確的。
與此同時,育兒的主體從來不應該只是家長。每個孩子都應成為自我心田的播種者、養育者,這對于自身成長、成才具有重要意義。
對于孩子來說,首先應保持對父母客觀的認知,看到、承認、理解自己和父母心理需求的不同,才能割舍與父母的“共生關系”,形成自我意識,學會獨立自主。
其次,孩子要放下完美主義,不要讓自我批評來鞭策自己成功。批評,作為自我激勵的手段,其實是讓自己通過恐懼失敗而努力爭取成功,運用不當時,反而會讓自己因恐懼失敗而面對挫折遲滯不前。要記住:所做之事皆因心之所向,而非將苦苦自證價值視作唯一的方法。
最后,孩子要對自己的優點、缺點“一視同仁”。這意味著每一種思想, 每一種感覺, 每一種行為都能被同情不分主次、一視同仁地接納。成長和治愈,會在順其自然中變得容易很多。
如果期望孩子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包容博愛、內心陽光的人,那么家長就不要過分刻板地用棍棒教育來摧毀孩子向上生長的力量。畢竟,最終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是,看到我們的孩子成為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