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盛夏,在口渴的時候,我一般會買一杯冰的美式咖啡,無糖低卡,既解渴也能自我心理安慰。但有一次,我受不了誘惑,買了一杯新式果茶,竟然挺好喝。于是,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近兩年上市的飲品公司這么多?
實際上,飲品(主要包含新茶飲和咖啡)基本上是現在少數還能吸引風險資本的消費細分領域。眾多品牌“如雷貫耳”:奈雪的茶、喜茶、茶百道、霸王茶姬、滬上阿姨、蜜雪冰城和古茗。這些公司要么已在境外上市,要么正準備遞交招股說明書,或者在進行C輪之后的新融資。
還有一些更新潮的新茶飲品牌在路上。比如,在果茶熱潮之后,還有新乳茶和谷物茶熱潮。之后,想必還有更多的潮流,會被資本和創業者創造出來。
我們必須知道,當下,消費賽道整體上可謂寒風凜冽,那為什么飲品賽道這么火?
相比之下,“吃”的賽道就明顯要差很多。在海底撈之后,“吃”的領域幾乎就沒有誕生過真正稱得上明星的公司,而“喝”的賽道卻造星不斷。除了新茶飲,咖啡領域也同樣是明星公司眾多,除了瑞幸,還有庫迪,以及Manner這一類大眾不甚了解,但在部分城市和地區特別火的品牌。
前幾年,“吃”一度火過,烘焙糕點、煎餅、包子、饅頭、水餃,甚至蘭州拉面等細分領域,都拿到了大量的投資。現在,“吃”明顯退火了,很多企業早已破產清算。最后的幸存者,也遠遠不如飲品賽道這般群星燦爛。
從常識來看,在經濟處于換擋期,居民消費承壓的時間段,其他領域的創業,機會肯定有所萎縮。但“吃”“喝”都屬于剛醒需求,自然是并不多的創業好賽道。那么,為何“吃”“喝”兩者當下表現如此不同?根本邏輯在于,“喝”的賽道天生就比“吃”的賽道更加優秀。
提到新茶飲流行的原因,很多分析從消費者群體的角度來看問題,即“年輕經濟”“女性經濟”成就了新茶飲的火爆。按照很多品牌提供的數據,新茶飲的消費者以“90后”人群為主,其中女性占比往往在65%以上。男性消費者之中,很多可能也是受到了身邊女性的帶動。
而“吃”的賽道,就沒有這么幸運了。首先,它們不像茶飲那樣富有“文化內涵”;其次,“物理形態”也有缺陷,諸如煎餅、包子和蘭州拉面之類,它們作為一種食物,在氣質上顯得相對粗劣,你很難想象它們會成為“女性經濟”的寵兒。
以上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很多人還忘記了最重要的一條—最終是成本結構,決定了“吃”與“喝”的截然不同。簡而言之,“吃”的成本更加剛性,而“喝”的成本更加柔性。
餐桌上的固態食物,呈現的質量狀態是顯性的,可量化的,用了什么樣的料,在家里做過飯的消費者基本能判斷出來,八九不離十。但飲品就不一樣,一杯接近20元的果茶,到底成本處于什么水平,消費者基本無法判斷,信息極度不對稱。
因此,對“吃”這個領域的創業公司來說,它們無法把原材料成本壓得太低,利潤空間上限較低。而飲品就不一樣,成本結構更容易掌控,利潤空間更大。
這會帶來兩大優勢。一是更多加盟商愿意“小本”創富,加盟網絡很容易擴張,網絡一鋪開,量就容易上來,更大的份額和更強的市場滲透力,會讓資本更加喜歡。另外,好的成本結構自然帶來更多利潤。很多茶飲公司雖然當下因擴張過度而虧損,但在將來的某個時候,一定可以按照資本市場的需要,在特定的時期內,“擠出”更多的利潤來,從而推高估值。
“吃”與“喝”,看起來一樣,其實大不同。創業,需要回到商業模式的底層(成本和利潤)來思考問題。在經濟換擋期,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