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達爾文進化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適者生存”,并用這四個字來為自己的自私行為辯護。其實這不是達爾文的原話,《物種起源》一書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選擇學說,其內涵遠比“適者生存”要豐富得多。舉例來說,僅用“適者生存”這個理論很難解釋道德規范的起源,因為后者需要個人做出一定程度的犧牲,不利于傳播“自私的基因”。曾經風靡一時的“親屬選擇”理論就是為了解決道德起源問題而提出來的,但該理論只能解釋為什么具有親緣關系的個體會進化出利他主義行為,對于更大規模的混雜群體就無能為力了。另一個比較著名的理論就是“互惠原則”,我們可以簡單地將其理解成“我替你撓癢癢是為了將來你能替我撓癢癢”。但這個理論只能解釋一些簡單的行為,對于那些涉及生死的重大決定就無能為力了,你總不能說“我替你死是為了將來你會替我死”吧。
后來又有人試圖用博弈論來解釋道德規范的起源,著名的“囚徒困境”就是其中最經典的案例。在這個例子里,當一個人不知道對方底細時,選擇自私行為對自己最有利,只有當兩人達成默契,全都選擇利他行為時才會對雙方都有好處。如果把這個原則擴大至整個群體,讓每個人都根據對方的口碑(即他到底是個自私的人還是無私的人)選擇自己的對策,是不是就可以逐漸進化出一個團結友愛的集體呢?計算機模擬的結果證明,答案是否定的。當一個集體中的大多數成員都無私時,某個成員選擇自私行為往往對自己更有利。因此,在這樣一個社會里,對集體有利的道德規范很難被自動地進化出來。
更難的是,僅僅依靠囚徒困境不容易形成正確的口碑,因為在計算機模擬的過程中,口碑是通過一個人是否自私來計算的。但當一個人遇到的是另一個自私的人時,他肯定也會采取自私的行為模式,這會讓他的口碑變差,而這顯然是不合邏輯的。為了解決這個矛盾,科學家們設計了很多種不同的算法,試圖改善口碑的計算方式,可惜最終都逃不開自循環的窘境,被迫走入了死胡同。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動物行為研究所的穆罕默德·薩拉什爾博士想出了一個絕妙的方法,擺脫了這個困境。他認為一個復雜社會不只有囚徒困境,還包括很多其他類型的博弈過程,比如協調任務、分配資源和選擇領袖等等。當他在原有的囚徒困境基礎上增加另一個涉及協調機制的博弈游戲時,口碑計算的自循環窘境便消失了。
更妙的是,當他把兩種游戲混在一起進行模擬時,那些無論如何都選擇無私的成員便不再吃虧了,他們因在第一個囚徒困境游戲里選擇無私而蒙受的損失在第二個博弈游戲里得到了補償。于是,對集體有利的道德規范終于可以在沒有上帝干預的情況下很自然地被進化出來了。薩拉什爾博士將研究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2022年9月29日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計算生物學分冊》(PLOS Computational Biology)上。作者指出,在一個復雜社會里,道德規范不但可以幫助其成員無私地相互合作,還能促成組織和機構的出現,正是后者使得一個具有強烈道德感的社會既對集體有好處,也對個人有好處。換句話說,當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時,道德規范一定會自發地涌現出來,好心一定會有好報。
(摘自微信公眾號“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