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兒子現在上七年級,喜歡歷史課,經常拿課上學到的東西考我,比如關于趙匡胤有哪些典故?燕云十六州是哪十六州?我經?;卮鸩簧蟻?,就會被他取笑。為了扳回一局,我可以倒過來給他出題:初唐四杰是哪四位詩人?杜甫見過哪三位皇帝?或者我可以更狠一點,對他說,凡是能查到的事實都不用去記憶——愛因斯坦就是這么說的。
愛因斯坦認為學習事實根本不算接受教育,這好像是很自然的事情,他這樣有創造力的天才不拘小節,認為想象遠比知識更重要,也確實是想象力的驅策使他能夠從傳統觀點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他關于事實的言論背后有一個更完整的事實:據說愛迪生給求職者設計了一個測試,根據所謀職位,包括大約150個實際問題,比如說:皮革是如何鞣成的?哪個國家喝茶最多?古騰堡活字是由什么制成的?1921年,愛因斯坦訪問美國,一位記者拿愛迪生測試中的第一個問題問他:聲音的速度是多少?他承認自己并不“總是記得這些信息,因為它們很容易在書中查到”。接著,為了批駁愛迪生的教育觀,他指出:“大學教育的價值并不在于學習許多事實,而在于訓練如何思考?!?/p>
事實真的不重要嗎?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威廉厄姆說,沒有事實性知識,一個人就不能有效地運用思考技能。知道事實越多的人越容易擴展自己知道的事實。“假設你的記憶中有10000件事實,而我只有9000件,10個月后,我們之間的差距從1000個事實性知識擴大到1047個事實性知識。如果一個孩子在知識方面開始落后,除非有一些干預,否則他將進一步落后?!?/p>
心理學家說,工作記憶能力更強的人,其思維能力也更強,記憶事實可以為更高層次的思考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不斷背誦乘法表可能無助于孩子理解數學概念,但它可以讓他們利用他們已經記住的東西,以便在更復雜的心算中取得成功。因此,硬記可以產生更有效的記憶,使其超越記憶在容量和延續時間上的限制。
另外,了解事實有助于我們將其他問題置于背景中,并獲得更高層次的思維技能。如果我們記住的事實是準確的和可用的,它們就可以用來為其他情況提供背景;如果我們不能回憶起這些事實,我們就無法將新問題置于背景中。
什么叫背景知識?威廉厄姆舉了一個例子:當一個朋友走進別人的廚房,他能用手邊的任何食材迅速做出一頓美味的晚餐,這是因為他對食物和烹飪有著廣泛的背景知識,在看到堆滿食物的儲存室時,就能看到許多可能性。例如,將山核桃與烤雞餡料一起壓碎,做成雞肉面包;或用茶來給米飯調味。如此說來,了解事實更多的人,也能發現更多賺錢的機會。
根據美國教育家本杰明·布魯姆的分類法,認知從低到高有六個層次:事實、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綜合。事實固然最基礎,但也是前人綜合出來的,比如布魯姆的分類法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事實,他為我們的認知節省了很多力氣。
(織山霧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