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培養學生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的過程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要確保閱讀教學過程的順暢與高效,離不開“教—學—評”一體化。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元并舉、以生為本、注重整體,積極探索與創新這一模式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與策略,以達成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教學;“教—學—評”一體化;課堂建構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6-0049-03
“教—學—評”一體化,顧名思義,旨在將教學、學習與評價三者融為一體,形成一個相輔相成、共同進步的和諧整體。這一理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灌輸與技能的磨煉,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內心體驗,并通過科學的評價方式檢驗教學效果,進而不斷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然而,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中,盡管許多教師已經開始嘗試引入新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但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諸如教學內容單調乏味、教學方式刻板僵化、評價方式片面單一等,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如何在“教—學—評”一體化理念的指導下,建構一種更加科學、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已成為當前小學語文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挑戰。
一、“教—學—評”一體化下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手段單一,學生地位被忽視
目前,仍有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墨守成規,沿用傳統的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手段。在這種“教師講、學生聽”的刻板模式下,教師的角色往往局限于知識的單向傳遞者,而學生則淪為被動的接受容器。由于缺乏多樣化和創新性的教學手段,課堂氛圍往往顯得沉悶乏味,學生的參與度普遍偏低,學習積極性也不高。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往往依賴于傳統的筆試、閉卷考試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種單一、枯燥的評價方式不僅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全面培養,而且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潛能發揮,難以培養出真正具備綜合素養和創新能力的人才。
(二)教學評價忽視整體性
在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時,教師往往過分依賴考試成績這一量化指標。這種單一的評價手段忽視了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難以全面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這就與“不能以成績來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的理念相背離。此外,評價標準過于注重量化指標,忽視質性評價,導致評價結果與真實教學情況脫節。教師過于重視卷面分數,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與考情相關的問題,而忽視了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
一是,有些教師在授課時過于依賴課本內容,缺乏將課文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嘗試,導致學生難以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這種脫節現象不僅削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限制了他們在實際情境中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二是,地方文化特色未能與學校教育內容相融合,導致學生過于關注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而忽略了自己身邊豐富的人文文化。三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技能的培養與實踐應用,這使得學生在技能方面存在明顯不足。然而,現代社會對人才的技能要求日益提高,這種教育模式顯然無法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
二、“教—學—評”一體化下語文閱讀課堂的建構
(一)多元并舉,全面優化教學評價體系
首先,教師需更新教育觀念,引領教育新時代。教師和學校應更新教育觀念,從傳授知識轉向培養學生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各學校都要高度關注教師隊伍的建設,并致力于提升教師的整體素養。在培訓過程中,教師應該轉換角色,以學生的心態來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教師需要親身體驗知識的逐步積累與掌握過程,而不是僅僅關注在這堂公開課中學到了哪些可以運用到自己課堂上的優秀教學方法。當然,吸收并踐行優秀的教學方法是必要的,但與此同時,教師還應不斷追求創新,進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育創新能力。
其次,善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打造多彩課堂。教師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學生需求,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互動討論、案例分析、實踐操作等。同時,學校應提供必要的教學資源和工具,支持教師的創新教學。互動討論與自主學習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有效途徑;通過案例分析,教師可以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進而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教學質量;實踐活動則有助于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多彩的課堂能夠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再次,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自主學習。教師和家長應引導學生改變單一的學習方式,通過采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多種方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究知識,從單一學習轉變為多元學習。這些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為其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堅實基礎。
最后,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括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評價。同時,學校應改變過分依賴紙筆測試的評價方式,引入其他評價手段,如學生自評、互評等。在學生管理上,使用“成長檔案袋”,用圖片、影像和文字等形式記錄學生在校期間的成長點滴。這種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全面地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深受學生和家長的喜歡。另外,學校通過開展“我是小小科學家”項目化學習,鼓勵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并將探究過程和結果作為期末評價的參考。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以生為本,打造自然沉浸式學習場景
在小學語文閱讀課堂中,教師應始終堅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致力于打造生動的課堂教學場景,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喚醒他們的自主學習意識。以《京劇趣談》這一經典課文為例,為了讓學生直觀感受京劇的無窮魅力,教師特別安排了一場真實的京劇表演。那獨特的唱腔、細膩的動作、華麗的服飾,無不讓學生為之傾倒。他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古老的戲樓之中,與京劇大師們一同演繹著千古傳奇。表演結束后,學生紛紛分享自己的感受,好奇與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學校還準備了一系列豐富的閱讀材料。從京劇的起源到表演形式,從角色塑造到藝術特色,學生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探尋著京劇的奧秘。教師也適時引導,讓他們在閱讀中收獲知識,在思考中啟迪智慧。此外,教師還組織了一系列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京劇的魅力。學生或模仿京劇唱腔,或嘗試京劇動作,或分組排練京劇片段,在歡聲笑語中,不僅鍛煉了表演能力,還發展了團隊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維。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見解,教師特意營造了一個寬松、自由的討論氛圍。學生或獨立思考,或小組討論,或上臺演講,思維在碰撞中綻放出火花,觀點在交流中得以升華。
通過這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深入了解了京劇文化,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他們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全面提升。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讓學生收獲了知識,更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成長的快樂。
(三)注重整體,豐富教學活動提升綜合素質
語文閱讀課作為鍛煉學生語言運用和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借助“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增強教學的連貫性,還能豐富教學活動。教育的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能力,而語文課堂更是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陣地。在這個陣地上,教師的角色不再是單一的知識傳遞者,而是引導者、合作者和評價者?!敖獭獙W—評”一體化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時,就要考慮到評價的標準和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檢測和反思,從而實現自主學習。
以《草房子》一課為例,這是一篇描寫鄉村生活的課文,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在建構這堂課時,教師將教學目標定位為:理解文本內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學會用細膩的筆觸描寫鄉村生活。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和評價方式。
首先,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進入文本,感受語言的韻律和情感的流動。在朗讀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發音的準確性、語調的把握以及情感的傳達,及時給予反饋。這樣的即時評價能使學生意識到自身的不足,并在接下來的練習中加以改進。
其次,小組討論,讓學生分享對課文的理解和自己的感受。在這個環節中,教師不僅是聽眾,更是評價者。通過對學生發言的內容和形式的點評,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最后,布置寫作任務,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心中的鄉村景象。在這個環節的評價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更要關注學生能否將個人情感融入文字中。教師可以通過同伴評價、自我評價等方式,引導學生在評價中學會欣賞他人的作品,也學會審視自己的創作。
從“教—學—評”一體化的角度建構小學語文課堂,要求教師深入理解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靈活運用評價方式,如觀察、表演、作品展示等,全面評價學生的語言表達、合作精神和創新思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推動他們在語文閱讀方面取得更大進步。
(四)教學相長,實現師生共同發展
首先,要強化教學內容的現實導向。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積極將課文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教學情境和任務。例如,可以引入與課文主題相關的社會熱點、生活實例或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幫助他們建立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其次,要更新教材內容,融入地方文化。學校應定期更新教材內容,確保其與快速發展的現實社會保持同步。同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地方文化特色,將地方文化元素融入教材中,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更好地了解和傳承當地的人文文化。
再次,要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實際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如實驗、實訓、社會實踐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所學知識。此外,還可以開展項目式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
最后,要提升教師的現實意識和教學能力。教師是教學內容的主要實施者,他們的現實意識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學校應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和管理,提升他們的現實意識和教學能力。例如,可以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企業參觀等活動,讓他們了解社會的最新動態和需求;可以開展教學研討、經驗交流等活動,促進教師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提高教學水平。
如在教授《草船借箭》這一課時,教師不僅講解了課文內容,還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團隊合作、智謀策劃等實例,設計了一系列情境任務。例如,讓學生分組討論并策劃一個“借助有限資源完成任務”的方案,要求充分利用現有條件,發揮團隊成員的特長,達到預期目標。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他們理解了團隊協作、策略規劃等現實生活中所需能力的作用。另外,在教材更新過程中,學校還可以選取與當地文化緊密相關的閱讀材料。比如,在一篇介紹家鄉特色的課文的教學中,融入本地的歷史傳說、風土人情等元素。這樣的教學內容,不僅能讓學生感到親切和自豪,還能加深他們對地方文化的理解,提升他們的文化傳承意識。
“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它不僅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可以說,“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既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迫切的內在需求,又是提升教學質量、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關鍵所在。教育部門和學校應積極響應,大力推廣“教—學—評”一體化,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打造更加優質的發展平臺。
[ 參 考 文 獻 ]
[1] 朱亦潘.教學評一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良策[J].全國優秀作文選(寫作與閱讀教學研究),2024(1):66-68,81.
[2] 鄭昌燦.依新課標理念行大單元整體促“教、學、評”一體[J].中學課程輔導,2023(36):60-62.
[3] 趙飛君.素養導向下單元“教—學—評”一體中評價任務的設計與實施[J].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2023(10):4-8.
[4] 魏忠鳳.教學與評價一體化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行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