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的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言簡意豐、淺顯易懂,非常適合開展“微閱讀”教學?;趯W情,教師可通過創設探究情境、巧設問題情境、趣設游戲情境,讓學生一開始就喜歡上文言文,讓文言文教學更有意思。以“微閱讀”為切入點,化大為小,充分運用全腦思維來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從而譜寫基于文言文教學的“微閱讀”真學課堂的新篇章。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微閱讀”教學;文言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6-0059-03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苯虒W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形成。為此,教師的課堂設問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基礎和現有能力,要找準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學得會、記得牢、帶得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一般短小精悍、言簡意豐、淺顯易懂,教師以“微閱讀”為切入點,通過創設情境、巧妙設問來開啟文言文教學,有助于構建文言文教學的真學課堂。
《司馬光》是統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主要教學目標是朗讀、讀懂本篇文言文,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基本特征,掌握讀文言文和理解文言文的幾種常見方法。如何讓學生一開始就喜歡上文言文呢?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協同性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通過“小步走”“慢步跑”,讓學生較牢固地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學以致用。
一、創設探究情境,讓識字教學更實在
識字與寫字是貫串整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教師應創設漢字學習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識字寫字教學在課堂落地生根。
(一)研究漢字書寫,順勢揭示課題
語文課堂,生字教學往往都是第一個環節,文言文教學也不例外。本課教學中,教師在揭示課題時要特別關注生字 “司”的寫法,先讓學生說說漢字要怎么寫正確、寫美觀,再引導學生回憶觀察漢字的三個方法,小組交流討論,最后引導學生總結概括:第一,觀察漢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第二,觀察漢字的關鍵筆畫;第三,觀察漢字的筆畫位置關系。隨后,教師帶著學生研究書寫“司”字時要注意的地方。學生齊聲回答“橫折鉤”。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可以把漢字當作一個人,那么這個橫折鉤就是人的脊梁。‘司’字的橫折鉤就是這個字的主筆。寫字只要把主筆寫好,整個字就穩健、美觀了。”教師在黑板上示范書寫,提醒學生在書寫漢字時要做到眼到、心到,特別要注意觀察主筆與其他筆畫的位置關系。之后,每一個學生在田字格里認真規范地練寫“司”字。教師巡視檢查,相機點評。
這樣教學,有的放矢,舉一反三,使學生在接下來的生字學習中都能找準每一個字的主筆,處理好各筆畫之間的關系,能動課堂的構建初具成效。
(二)探究漢字源頭,活化識字教學
漢字的演變形成了一個個神秘的故事,“漢字王國”里有許多的奧秘等著學生去發現。學習文言文就是引領學生走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親近中華古老的漢字。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漢字的源頭來理解漢字的意義。如在教學“棄”字時,教師用PPT顯示“棄”字的篆書,請學生仔細觀察,對比篆書與現代簡化字的差異,猜測兩個字的前世今生。學生觀察后,在小組里大膽猜想、熱烈討論、各抒己見。有的小組認為:“這個字里有一雙手在扔東西?!庇械男〗M認為:“好像u5AvXeGSsY8uN3Rz0XHBaw==古人從籃子里向外扔東西?!苯處熂皶r總結:“一雙手、一個籃子,里面放著一個頭朝上的嬰兒。在古代,孩子出生時,如果是腳先出來,頭后出來,這叫逆生,母親是很痛苦、很危險的。這種情況下出生的小孩被視為不吉利,會用籃子裝著把孩子送出家門,所以就造出了這個字?!畻墶袙仐?、丟棄、放棄的意思,這就叫根據字的起源來理解字的意思?!甭牭竭@里,學生的笑臉瞬間凍住了,在理解字義的同時對古代的小孩產生了同情之心。
探究式學習讓學生走近五千年漢字文化,讓學生親身體驗到漢字的無窮魅力,不知不覺將學習推向了更深層次,能動課堂的層級得到了提升。
二、巧設問題情境,讓文言文理解更簡單
文言文閱讀與現代文閱讀不同,教師在落實語文新課標的過程中,要找準一個基點,通過巧妙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讀懂文言文,讀出文言味。
(一)溫故知新,讀懂文言文
文言文和唐詩宋詞一樣,都是古代人的精神成果,他們用特殊的言說方式表情達意,其實學文言文,和學古詩的方法很相近。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1.借助注釋;2.借助插圖;3.聯系上下文。初次接觸文言文,古人的學習方法中非常值得借鑒的就是素讀,好讀書不求甚解,先讀熟了再說,這樣能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調動學生親近古詩文的情感。
教學過程中,教師依托插圖提出兩個問題:1.故事里被棄的是誰?2.誰持的什么?學生很快找出被眾小孩所棄的孩子,也發現了那個手持石頭的司馬光。再聯系上下文“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學生明白了,“足跌沒水中”是說有個孩子失足掉進水缸里了。這時,司馬光拿起石頭砸破了水缸,救出了那個小孩子。學生根據插圖很容易就理清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教師趁熱打鐵,讓學生同桌之間互相翻譯課文,并講講這個故事,以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方法的指導。文旁的插圖很好地再現了課文中的故事;文下的注釋也為學生理解文言文提供了支架;面對不懂的詞,學生還可以查字典、聯系上下文進行理解。學生平時還要注重文言詞語的積累,學習古人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多讀多背,培養文言語感。
(二)理解課文,讀出文言味道
文言文與現代文最大的不同是擁有“之乎者也”的文言味道。要讓學生讀出文言的味道,還要在“讀”字上下功夫。古文素讀不單單是熟讀成誦,興致高時還可吟唱。為此,教師和學生都要下番苦功夫。
文言文中除了有生僻字,還有很多多音字,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語境,分析其用法,辨別正確讀音。課堂教學過程中,在讀“足跌沒水中”時,教師讓學生講講其中“沒”字的讀音并說明原因。根據句子的意思,掉進水中,會被淹沒,因此“沒”是淹沒的意思,讀mò。在文言文學習中,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要根據語境來區分多音多義字的讀音與意義。
讀出文言文正確的停頓與節奏,是文言文學習的重要知識點,也是讀出文言味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教學《司馬光》時,教師先范讀,讓學生體會正確的停頓:“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p>
師:誰發現了停頓的規律?
(生一臉疑惑,只知道這樣是對的,卻不知道原因)
(教師先請學生翻譯句子“光持石擊甕破之”。“光”指司馬光,“持石”指拿著大石頭,“擊甕”就是砸缸)
師:你怎么知道“擊甕”就是砸缸的呢?
生:書上有注釋。
師:“破之”指什么?
生:把缸砸破了。
學生根據插圖,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了這句話完整的意思,再根據意思去讀課文,不知不覺中,停頓就讀出來了。此時,教師可進一步引導,根據句子的意思能夠讀出停頓,根據動作的連續性也可以劃分停頓。
師:連續的動作如何正確讀呢?
生:連續的動作,不要一字一詞地念,既要有停頓,又要連貫,要讀出一氣呵成的感覺,表現當時緊急的氛圍和司馬光砸缸的奮力一擊。
正確的朗讀又反過來幫助學生理解了文言文。這時,學生已漸入佳境,能動課堂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推促著課堂學習的不斷深入。
三、趣設游戲情境,讓文言文學習更有意思
語文課程還應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培養他們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的和諧發展。誦讀優秀詩文,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悟內涵,學生就會得到啟發,從而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全腦記憶,演繹“今古傳奇”
背誦與翻譯是文言文學習中最重的任務,正如一位專家談如何教學生積累文言文詞語時所言,最笨的方法是教學生抄注釋、背注釋,最聰明的方法就是背誦譯文,因為一篇譯文往往包含了所有文言文詞語的翻譯。這種整體記憶,容易建構牢固的知識體系。如果只背背零散的書下注釋,費時又容易忘記,無法達成好的學習效果。
文言文的“今古傳奇”游戲 ,就是讓學生利用全腦記憶方法,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通過眼看、口說、耳聽、腦海里想等多感官運作,開展多維度的協作學習。如對字、對詞、對句、對段、對文的理解與記憶,每上升一級,均要換一個對手,這樣拾級而上,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完成對文言文譯文的理解與背誦。
著名社交學習理論家維谷斯基認為,社交互動對學習和發展至關重要。全腦教學方法創造了基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可以縮小學生之間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差距。這樣,“在能動學習中,作為自主性、主體性、探究性、協同性的學習活動產生著關于學習課題的高密度的意識流”。經過全腦記憶、全腦思考,變被動記憶為能動記憶,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這樣學生的文言文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會大大提升。
(二)發散思維,智慧浸潤心靈
學習無止境,教材只不過是個例子,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因材施教,可以因學生而教,也可以因教材而教。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中的思維訓練題,做到以一當十,既不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又能拓展學生的能力,體現大語文思想,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師:人生時常要面對眾多的困境,你是棄朋友而去,還是挺身而出,司馬光已經給了我們答案。遇到難題我們可以用冷靜和智慧去努力解決。如果當時你也在現場會怎么做?
生1:拿一根木棍伸進去,讓他順著木棍爬上來。
生2:喊大人來救。
生3:有的砸缸,有的去喊大人,有的去找找周圍有沒有可以借助的東西。不放棄,不逃避,才是真朋友。
這樣的問題情境,切實地讓學生感受到當朋友有難時該如何去做的現實意義,也為學生在現實中處理險情提供了應對的經驗。這就是教給學生帶得走的能力。
最后,教師還設計了一個環節,通過上官尚光“感恩亭”的故事,讓學生感受到上官尚光的高尚品質。體會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學會感恩是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點話題。感恩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難的是世代子孫薪火相傳,這種感恩精神將會浸潤每一位知情者的心靈。
師:如果你在現實中受到別人恩惠,你會怎么做呢?
小組1:向上官尚光學習,如果是救命之恩,就要重謝。
小組2:心懷感恩,不忘恩情,但不一定要轟轟烈烈去報恩。
小組3:可以將受幫助的故事寫下來,永遠記住恩人恩情。
冷靜智慧、果斷救人與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都是這個世間最美好的品質。小組合作交流與展示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走進各自的內心,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能動記憶告訴我們要限時講授,全腦思維告訴我們要在小組合作中讓學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全腦思維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能動課堂的關鍵在于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要讓全體學生全身心參與,主動踴躍地展示自己和小組的風采。總之,學習要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師應以“微閱讀”為切入點,化大為小,譜寫基于文言文教學的“微閱讀”真學課堂的新篇章。
[ 參 考 文 獻 ]
[1] 鐘啟泉.課堂轉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 趙華.德境心一體:體驗式心育系統構建的兒童視角[J].江蘇教育,2019(79):34-35.
[3] 克里斯·比弗爾.全腦教學[M].程茗薈,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4.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