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單篇教學如何有效落實語文新課標理念,成了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以單元語文要素為核心目標,依據課文內容,設計一系列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學習任務,開展以自主學習支架為引領的語文實踐活動,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情境任務;學習支架;實踐活動;教學設計;場景;細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6-0071-03
《父愛之舟》是統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回憶性散文。課文采用兒童視角敘述,用孩童時的“我”的眼睛去看,“我”的耳朵去聽,“我”的心靈去感受,帶有明顯的自敘性特征,使讀者能近距離觀察文中的人物,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全文以夢開篇、引出回憶,夢醒淚流、結束回憶,通過夢境呈現了“我”成長之路上的七個場景,用大量的細節描寫表現了艱難歲月里無處不在的父愛。它與另外兩篇課文《慈母情深》《“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起,立體地展現了“舐犢情深”的單元人文主題。
本單元的閱讀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雖然學生之前已經學習了利用關鍵詞句理解課文、體會情感的方法,但由于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對生活的感知力也較弱,且本文描寫內容離他們的生活較遠,他們無法很好地體會文章蘊含的深沉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創設情境、補充資料,以激發、喚醒學生的探究欲。
綜上所述,概括場景、感受父愛,圈畫細節、品味情感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針對教學重點,結合課文在單元中的位置,以及文章畫面感強的特點,筆者這樣設計本課教學。
一、以畫為境,發布任務
課初,教師出示吳冠中的資料,展示他的畫作,最后定格在《父愛之舟》這一幅畫上,并發布情境任務:“同學們,為了更好地了解吳冠中先生,老師帶來了他的畫作《父愛之舟》。現在,請你結合對《父愛之舟》這篇散文的理解,為這條載著父愛的小船配上能傳遞父愛的文字。”
【設計意圖】基于單篇課文的情境任務設計,重在將學習目標轉化為驅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任務。本情境任務以吳冠中《父愛之舟》一畫為情境,以給畫作配上傳遞父愛的文字為任務,把情境、任務和課文學習巧妙地融為一體,實現了文學閱讀和創意表達的有機融合。
二、概括場景,整體感知
【活動一】首尾連讀,了解結構
師:常言道:“母愛如水,父愛如山。”而吳冠中先生記憶中的父愛,卻能載于這小船之上,漂入他的夢境。本文的首段和尾段都只有一句話,連起來讀一讀,你有什么發現?
生:課文首尾呼應,中間寫了作者夢中的場景。
【活動二】支架引領,概括場景
師:請你仿照對第一個場景的概括,結合提示詞,完成下面的表格(表1)。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人物、事件、環境三要素法概括場景,抓主要事件凝練畫面。
【活動三】師生接讀,感受父愛
師:課文描寫了作者難忘的一幕幕夢中場景,讓我們通過接讀走進作者的夢境,認識這位偉大的父親,感受這份深沉的父愛吧!
師:是昨夜夢中的經歷吧,作者朦朧中……
生1:夢到父親賣繭子給“我”買枇杷。
師:是昨夜夢中的經歷吧,作者半夜里……
生2:夢到父親和“我”住客棧,想為“我”加錢換房。
……
【設計意圖】《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指出,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聯想想象,感受文學語言和形象的獨特魅力,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這一環節,教師先引導學生讀課文首段和尾段,發現課文的整體結構特點;再以支架引領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最后,通過接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初步感受文字傳遞的情感。這樣從形式到內容,再到傳遞的情感,符合學生的閱讀規律和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三、聚焦場景,沉浸閱讀
師:夢境中的哪些場景讓作者感動到流下眼淚呢?(出示學習提示:1.畫一畫。默讀第2~9自然段,想象畫面,用波浪線畫出讓你感動的詞句。2.寫一寫。把自己的體會用關鍵詞批注在詞句旁邊)
(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分享)
師:老師發現,七個場景中,最讓大家感動的是逛廟會,這也是作者著墨最多的一個場景。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一場景,品味細節,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請同學們一邊默讀第4自然段,一邊想象畫面。置身于廟會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出示以下支架)
通過課文中__________,我仿佛(看到、聽到、感受到)__________。
【設計意圖】上述環節設計意圖有二:一是引領學生以讀者的身份走進課文、置身場景,變文字為畫面,感受廟會上好吃的多、好玩的多的熱鬧場面,為讀懂后面的場景、細節中蘊藏的情感做了閱讀方法的鋪墊;二是為下文變換身份閱讀,感受場景中父親的心情,體會父親的動作等細節中蘊含的情感,讀懂父親的人物形象做了鋪墊。
【活動一】變換角度,感受形象
師:同樣的場景,不同人物置身其中,感受也會不同。換個角度思考:不是“我”,而是父親置身于廟會之中,他的感受和“我”有什么不一樣呢?(出示交流支架:當父親看到各式各樣的糖果點心、雞鴨魚肉都有的時候,他會想 )
【活動二】勾連細節,評價人物
師:父親既沒有給“我”買好吃的,也沒有給“我”買好玩的,他能給“我”的,頂多是一碗熱豆腐腦。因為,父親的感受和“我”不一樣,他覺得“我太委屈了”。
師:你能給這里的“委屈”換個詞嗎?
生1:可憐。
師:父親是不是真的委屈了“我”呢?剛才同學們提到了很關鍵的一點——家境不允許。聯系全文,找一找體現作者家庭狀況的細節描寫,并說說你的感受。
生2:“于是家里糶稻,賣豬,每學期開學要湊一筆不少的錢。錢很緊,但家里愿意把錢都花在我身上。”
(教師引導學生先聯系上文,明確“湊”字的意思;再隨文識“糶”字,理解其背后蘊藏的父愛;然后,評價人物,說說從中看到了一位怎樣的父親;最后,朗讀,帶上理解讀吃熱豆腐腦的細節描寫,表達對父親的情感)
師:這不再是一碗普通的熱豆腐腦,它承載著濃濃的父愛。這碗熱豆腐腦,不僅溫暖了我的身體,更溫暖了我的心,它是生活不易的父親盡自己所能彌補“我”小小“委屈”的證明。
【設計意圖】教課文就是教閱讀。這一環節,旨在引領學生進行沉浸式閱讀,即以不同身份、不同視角置身語境當中,體會不同人物隱藏在相同場景背后的不同感受,讀出文字背后蘊藏的情感。沉浸式閱讀要求學生勾連細節,進行分析、判斷,結合文本信息評價人物言行,進而理解人物形象,落實語文新課標“了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作品,提高審美品位”的基本要求。
四、遷移運用,感悟形象
師:前面,我們運用“沉浸閱讀談感受,勾連細節評人物”的閱讀方法,體會情感、感悟形象,讀懂了“吃熱豆腐腦”這一細節背后蘊藏的情感。下面,請你用上這一方法,小組合作品讀其他場景。(出示學習提示:1.選一選。選擇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其他場景,邊讀邊想象畫面,結合語境品細節。2.說一說:小組推選一個代表進行匯報,其他組員補充)
生1:我們組品讀的是第9自然段——父親為“我”縫補棉被的場景。
……
(教師引導學生聚焦“縫補的背影”,運用前面學習的閱讀方法,讀句子、說畫面、談感受)
師:看來,父親在船上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已經深深印刻在同學們的腦海里。一個“縫”字,讓我不禁想起唐代詩人孟郊的《游子吟》,誰能背一背?
(學生背誦)
師:聯系前文說一說,為何縫補棉被的不是慈母,而是慈父?(出示補充資料)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勾連細節、評價人物的方法,談一談這是一位怎樣的父親。在充分交流的基礎上,師生合作朗讀,感悟父愛)
師:“我從艙里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望著船艙里的背影,“我”思緒翻騰……(出示表1)
生2:他曾經賣繭子給“我”買枇杷。
生3:他曾經和“我”住客棧,想為“我”加錢換房。
……
師:說一說,這是一份怎樣的愛呢?
生4:生活方面,關心“我”,唯恐委屈了“我”;求學方面,傾全家之力,供“我”上學。
師: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樣一位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我”,在求學上竭盡所能地支持“我”的父親,怎能不讓“我”感動呢?讓我們齊讀這一段的最后一句話,感受作者澎湃的情感。
(學生齊讀)
【設計意圖】關鍵能力提高的過程,就是認知層級(知識、 能力與思維)由低到高的過程。這要求學生在閱讀新的語言材料時,運用之前學習的閱讀方法進行思考與探究,結合關鍵信息進行分析、82jNPjohrTeMs8gLw4c4h9jxu/mm9WsU618fVqxkEGg=判斷與評價。這一環節的設計,就是在扶放結合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方法進行文學閱讀,在梳理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父親的形象。
五、給畫征言,創意表達
師:幾十年后,吳冠中成為第一位獲授法國文藝最高勛位的中國籍畫家。(出示補充資料)
師:他終于不用再為錢發愁,但是父親卻已經不在了……教材中的兩幅插圖,都是吳冠中的作品。結合畫作,談一談你的發現。
生1:我發現這兩幅圖中都出現了小船,能看出作者對小船情有獨鐘。
師:吳冠中一生中畫過無數條船。船,在他的生命中有著特殊的意義。想一想,父愛之舟真的只承載著父愛嗎?
生2:父愛之舟不僅承載了父親對“我”的愛和期望,更承載了“我”對父親的理解與感激。
師:我們品讀了和父愛之舟關系最密切的場景和細節,知道了這條小船承載了太多太多的情感,無法用畫筆描繪出來。下面,讓我們拿起手中的筆,嘗試運用上節課學習的反復手法,結合下面的評價量表和自己的理解,為這條小船配上一段文字吧。
(出示創意表達支架:這是一條滿載父愛的小船。看到它,我就會想起_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想起__________)
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支架掌握具體的表達方法,并通過評價量表(見表2)明確表達要求。在充分練寫的基礎上,通過自評、互評、師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創意表達水平。
【設計意圖】此環節指向課始的情境任務,從創意表達層面落實本單元語文要素,在閱讀與表達之間架起一道橋梁,使二者融為一體,共同指向對父親的感恩之情。另外,表達支架和評價量表引導學生明確寫什么、怎么寫、寫到什么程度,使教、學、評融為一體。
總之,基于語文新課標的單篇教學,要遵循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學習任務;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按照學生學習的內在邏輯,設計遞進式的語文學習活動,從而達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責編 蔡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