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時間2024年6月6日20點50分,人類史上最大的運載火箭,SpaceX的星艦迎來了今年3月14日第三次試飛后的第四次試飛。
發射后3分鐘左右,星艦成功進行了熱分離,超重推進器脫出,并彈出了“熱分離適配器”。發射后7分35秒左右,熱分離后的超重推進器成功在海面著陸。此后星艦進入暫時的信號丟失狀態。
發射后37分鐘左右,SpaceX重新建立了與星艦的聯系。按照預先設定的時間表,星艦將在發射后40多分鐘開始返回大氣層,隨后進入亞音速飛行。
北京時間21點55分,約在發射1小時5分鐘后,一處用來減速的襟翼發生了故障的星艦經過了成功著陸翻滾,并進行了著陸點火,最終落在印度洋中,本次測試發射宣告結束。
從攝像頭捕捉到的人群的鏡頭來看,本次發射的結果“令人興奮”,直播解說嘉賓表示,本次發射獲得了超出預期的表現,取得了成功。

隨后SpaceX發文:確認濺落!祝賀整個SpaceX完成了激動人心的星艦第四次飛行測試!
據了解,本次發射與前三次發射的區別在于,第四次發射的主要目標,也是本階段最后一個目標,將在回收星艦上,也就是說,星艦將嘗試完成一次相對完整的發射:進行一次受到控制的著陸過程并在墨西哥灣進行一次成功的海面回收。
SpaceX將飛船上級放在超重型助推器頂部準備第四次發射,SpaceX希望這次測試,能展示星艦未來的重復使用能力。
本次發射除了運用前三次發射所得的經驗外,SpaceX在星艦和超重助推器之間增加一個可脫離的“熱分離適配器”,該適配器的作用是在星艦和超重助推器進行熱分離時,允許其第二級發動機(星艦的發動機)在超重助推器發動機關閉之前啟動,使星艦能夠減輕自身助推器的質量,并提升受控水上著陸成功的幾率。
星艦全長120米,起飛質量為5000噸,起飛推力7400噸,兩級(星艦和超重推進器)均可重復使用。本次星艦的發射不僅對于SpaceX尤為重要,對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來說也是如此,因為星艦將成為執行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阿耳忒彌斯3號任務的承載者,該任務的目標是在2026年9月用星艦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然而直到目前,SpaceX還在努力證明,沒有載人的情況下,星艦可以在地球表面和近地軌道之間實現可靠的飛行和回收。
6月1日,日本億萬富豪前澤友作宣布取消和SpaceX合作的dearMoon項目載人環月之旅,又側面反映了星艦開發的漫長、艱難和不確定性。
未來,星艦的任務還有衛星部署、星際運輸、低地球軌道以外的在軌加注,才能將人類送到月球和火星以及更遠的地方,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的阿耳忒彌斯登月計劃也包括其中。
而且,目前參與試飛的都是星艦1.0,之前馬斯克在直播里透露,高度更高、推力更強的星艦2.0將要來了,甚至星艦3.0也在計劃中。星艦的第二座發射臺也已經開建。

地球軌道只是階段性任務,星艦的終點應該是星辰大海。
馬斯克曾說,如果以文字論文明短長,5500年前誕生了原始的楔形文字,相較地球存在的45億年,和宇宙存在的138億年,人類文明不過一眨眼,像黑暗里微弱的蠟燭。
正因此,我們應當在人類文明尚且強大的時候,保護地球上稀薄的生命意識,將它擴展到火星,然后擴展到太陽系和其他星系,發展出一個多行星文明,甚至多恒星文明,在星際間自如穿梭。



這讓人想起俄羅斯火箭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的一句名言:“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里。”
直播的最后,解說嘉賓都激動得無話可說,連連感嘆“多么美好的一天”。
盡管我們時常憂心忡忡,但頭頂星空,仍有一些美好和殘酷的冒險能夠激勵我們。我們所擁有的不只是現在,我們可以為自己是人類的一部分而自豪。(綜合整理報道)(策劃/李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