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7月15日公布中國經濟“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61.7萬億元,同比增長5.0%。這一成績與今年全年“5.0%左右”的增長目標基本持平,也與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今年中國經濟增長5%的預期保持大體一致。
在外部環境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國內結構調整持續深化等帶來新挑戰的情況下,這份成績來之不易,充分說明中國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不變,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和穩定力量。
上半年經濟數據中,“穩”字非常突出,中國穩住了增長、穩住了物價、穩住了進出口,在動蕩的全球經濟中發揮了“穩定器”作用。另一個關鍵詞是“進”,“進”就是調結構、轉方式、提質量、增效益。上半年經濟數據的亮點,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政策的精準發力。無論是財政政策的積極作為,還是貨幣政策的靈活適度,都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穩定恢復。而且,不管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還是經濟政策,都是充滿長期主義眼光和實踐堅持的。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尤其需要排除外界干擾的定力。一些西方媒體圍繞中國二季度GDP增長減緩的數據大作文章,這些噪音與貿易保護主義及逆全球化的抬頭形成呼應,試圖否定中國經濟取得的最新成就,打壓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態勢。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用“形有波動、勢仍向好”來概括二季度經濟運行,應該說是公允和客觀的。
中國經濟又到了爬坡過坎的階段,我們對困難和挑戰有著充分的估計。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動能偏弱,地緣政治沖突、國際貿易摩擦等問題頻發,中國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仍然困難。在國內,也存在經濟運行中的困難挑戰有所增多,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比較突出,國內大循環不夠順暢等。但經濟穩定運行、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高質量發展的大勢沒有改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積極因素還在繼續累積。
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已經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良好穩固的基本面,也在不斷堅持增強讓中國經濟靜水流深的內生發展動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謀劃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國經濟增長的制度紅利空間將繼續釋放,增長潛力將被持續激發。我們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充滿信心,看待中國經濟的眼光也應該更具有縱深感。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