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23時20分,張志杰被宣布死亡,他的生命停止在17歲。張志杰死于突發性心臟驟停,一場洲際級別的羽毛球賽事,有“專業”的賽事醫療隊介入,又是眾目睽睽之下,急救因何失敗?張志杰的死亡,也在呼喚一個真正能夠托舉起生命的賽事醫療準則、一種生命至高無上的賽場最高規則。
張志杰的“猝”死
王邱熒和張志杰一同效力于國青隊,打男單。數位接觸過張志杰的運動員,都沒有聽說過他有心臟疾病,或出現過任何心臟不適的情況。他們幾乎都有一致的評價,在打羽毛球這件事上,張志杰一直像頭悶頭往前沖的小牛,勁足而兇猛,好勝且專注,也因此卓越非凡。
從羽毛球起步時期開始,高強度的訓練對張志杰來說,已經是家常便飯。從幼兒園進入浙江嘉興輔成小學校隊訓練后,郭黎作為校隊大師兄曾經帶訓他一年左右。在郭黎的了解中,輔成小學大多數家長把孩子送進校隊,是出于鍛煉身體、培養愛好的目的,但張志杰走得更遠。大約在小學二年級,張志杰被輸送到嘉興市少兒體育學校,很快,三年級又入選浙江省隊。
在省隊的這些年,張志杰加練的情況逐漸減少,他更注重效率,“非常投入”。王邱熒近一年來幾乎一直和他一起訓練,國青隊集體訓練的安排已經滿滿當當,一般只有周日下午休息半天,他們沒有自己加訓的時間。
張志杰也直率,如果運動負荷過大,他會直接說。“比如跑步,太累的話,他就會說今天狀態不好,想要調量,或者跑慢一點。”王邱熒說,尤其臨近比賽時,為了避免空耗精力,張志杰會主動和教練商量著調整訓練目標。
一個會進行精力管理、年輕、健碩的運動員,為什么會因為身體原因驟然離世?王邱熒內心的驚訝和悲傷一起到來。“志杰從來身體都很好,特別是打男單的,而且是打到我們這個份(國家青年隊)上,就更不會出現這個問題。”王邱熒說,“因為男單對身體的要求是很高的,要一個人打一片場地,包括男單平常也是練得最累的吧,能一直保持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身體肯定不會差的。”
然而,根據一篇名為《我國運動猝死調查研究》的論文,25%的運動猝死者既往沒有心臟疾病。“猝死和年齡、身體素質等都沒什么必然的聯系。”中國醫學救援協會科普秘書長,中國田協、中國馬拉松官方醫療合作機構“第一反應”創始人陸樂說,“之所以叫‘猝’,是因為出乎意料,也就是說,你我都有可能毫無先兆地猝死。”
“專業”賽事醫生失敗的急救
根據直播視頻,賽事醫生在張志杰倒地約1分鐘后入場,在作了傷情判斷后,于2分左右將張志杰抬上擔架,抬離現場。除查看傷情、進行轉移之外,賽事醫療團隊并未實施其他急救措施。
“面對心臟驟停的情況,每晚1分鐘做CPR(心肺復蘇術)+AED(心臟除顫),救活率降低10%。”陸樂說,“他們100%誤判了張志杰當時的情況,如果一定要找一個最大的責任人,那肯定是賽會醫療團隊。”此次的賽事醫療隊真的專業嗎?他們來歷如何?是否具有合格的急救能力?
某羽毛球省隊隊醫王力類比國內情況介紹說,在中國主辦或承辦的羽毛球賽事中,按照慣例,有關組委會一般選擇與賽場臨近的三甲醫院合作,以保證后續送醫及時;同時,賽會醫生由該醫院的急診科醫生、護士等擔任,以確保應急處理的專業性。
但在亞洲級裁判員鄭倩多年的執裁經驗中,賽事醫療隊的資質“差距很大”,“比如說某個學校的場地很好,他(組委會)可能會請學校里的醫務室(醫生),什么樣的都有。”又因為醫生有不同的專業細分,他們難有經驗和能力去應對各種各樣的急救需要,而賽場上碰到的大多數情況,僅僅是跌打外傷、傷筋折骨。
“資質不等于能力”,陸樂認為,“不是所有的白大褂都會救人”。在他熟悉的馬拉松賽事中,賽事醫療隊中的醫護可能具有醫生或護士資質,掌握心肺復蘇等急救知識,但實際的操作經驗幾乎為零。“這樣的有資質的人,在現場能解決問題嗎?不能!”
按照世界羽聯的規定,在亞青賽這一級別的比賽中,當地組委會(LOC)負責任命醫療人員,醫療服務標準應盡可能等同于世界羽聯一級賽事的標準。然而,印尼組委會組建的賽事醫療隊有什么具體標準?記者在印尼羽協官方網站等渠道未找到有關文件。
“當地醫生的能力如何,我們不清楚,但作為醫生,這種(急救)能力本來就是必備的,他們有職責去做好這種應急的處置。”王力說,“賽事中需要配備具有緊急救助資格證書,以及高位體育賽事運動防護培訓證書的醫生、運動防護師、護士。”
2021年12月份,中國田徑協會和中國救援協會發布“中國馬拉松賽事醫療保障”標準,在這一標準下,賽事醫生的現場急救能力被認為高于資質,任何現場醫療保障的參與者,無論是否獲得醫療資質,都要經過急救能力的考核。或許這一標準能夠為羽毛球賽事醫療急救體系的進一步規范化提供參考。
在“賽事醫生急救無效”的爭議之外,“急救反應不夠及時”也是矛頭之一。根據世界羽聯的醫療準則,一般的急救流程是:當運動員出現突發情況時,裁判員適時示意裁判長,在裁判長的指示下,賽事醫生方能進入場內,提供醫療服務。
按照這樣的規定,急救程式固定、耗時,裁判員是判斷“選手是否需要救援”的第一人,裁判長對比賽全面負責,是作出“選手能否接受救援”的決定者。然而,裁判員或者裁判長“完全可能不懂醫療知識”,此次事件之后,印尼羽協提出申請,請求世界羽聯修改醫療團隊未經裁判允許不得入場的規則,以此確保運動員得到第一時間的救治。
7月2日,世界羽聯回應稱,將進行徹底的審查,以評估張志杰的救治是否遵循了正確的醫療程序;審查結束后,將確定是否要修改醫療準則的有關內容。
非賽事醫療人員無法展開的急救
張志杰倒在大家面前的時候,隨賽的中國教練欲上前查看情況,但隨后被要求回到場外。對手川野壽真踟躕在賽場的另一端,幾番看向主裁判。
從客觀條件上看,世界羽聯的醫療準則并不支持除賽事醫生以外的醫療人員進行救助。規則保證了一定的秩序,羽毛球裁判鄭倩認為,“裁判肯定要管的,不管不行,因為大家圍著會影響治療,所以只能裁判長和醫生在”。然而過于緊急的情況下,例外被允許發生。
事后,網友們質疑中國的隨賽隊醫為何沒有入場救援?但隊醫被排除在賽事急救角色之外歷來已久。“這是出于公平性的考量,因為隊醫可能會偏袒自己的隊員,比如,一些運動員會通過假傷來申請暫停、讓隊醫上來救治,但可能只是為了拖延時間,讓自己得到充分的休息。所以,從組委會的角度上來說肯定要做到統一,賽中的救援一概由賽事醫療隊進行。”鄭倩說。
長此以往,隊醫們在主觀上逐漸“默認”,急救是賽事醫生的責任,隊醫的作用更多體現在非應急事項中,例如賽前幫助運動員熱身、賽后進行拉伸與按摩等。王力和身邊的隊醫們都有這樣的認知慣性。
同時,距離運動員過遠,也使得外場的所有人被動。王邱熒從隊友那里了解到,事發時,隨隊的一名隊醫,包括暫無賽事的運動員、其他組的教練、隨隊翻譯等人基本全在看臺上。張志杰打團體賽,他們本來要為張志杰加油。但“專業”的賽事醫生急救失當時,沒有人意識到,“權威”出了錯。“我們這幾代人沒有接受過救命、保命的科學訓練。”陸樂認為,“急救教育不能落入形式主義,空有技能,沒有意識。”
(摘自《解放日報》周昱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