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調查發現,一些中小學生開始利用市面上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產品,幫助自己寫作文、寫讀后感,甚至已經有學生患上“有問題找AI”的依賴癥。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對教育進行賦能也蘊含著無限可能。從現有技術產品看,ChatGPT、Sora所生成的圖像、視頻已經可以疊加豐富的信息和價值,適當運用于教育領域,能夠很好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想象能力。同時,猶如“百科全書”一般的大模型,可以拓展知識的廣度,加速信息的傳播,在普及之后對于促進教育公平也大有裨益。綜合AI技術的種種特點,“一刀切”禁止學生使用既不現實,也不合理。AIGC產品在大模型技術的支持下,可以作為各種知識和信息的壓縮和檢索工具,客觀上確實可以承擔一些老師的功能。但技術是把雙刃劍,我們享受著便利,也要警惕其中隱患。人工智能工具誠然可以解疑釋惑、查漏補缺,但青少年群體自控力弱,面對“一說即得”“一拍即得”的工具,很容易患上過度依賴癥。
素材解讀
教育擁抱新技術的功效是正是負,關鍵在于使用的人有著怎樣的認知。從這個角度來說,在數字時代保持清醒和自律,具備信息及媒介素養,學會合理有度使用數字工具,成為人們的基本生存本領,也是學生在成長中的必修課。因此如何合理、合法和有節制地使用人工智能,是當前的重要課題。“教育的價值,不在于學習很多事實,而在于訓練大腦會思考。”對于人工智能產品(AIGC),我們要防止長期沉迷,避免產生依賴性和惰性。
適用話題
人工智能、清醒自律、媒介素養、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