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以一水滴琢人,以無私澤被世間。治水始于才,興于德,其智慧貫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歷千年而不衰。治水者的實踐積淀成了樸實的藝術、精深的理念,沿用至今。
以水為師,誠正一心。水乃萬物之調和,順勢而柔,逆流則堅,若欲御水,先知脾性。余秋雨言:“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但千年前,都江堰之水脾性無定、盈枯無序,令百姓叫苦連連。是李冰在無數日夜細心鉆研,得出治水良方,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用“止于至善”告訴人們止息紛爭,李冰將其用于治水實踐,不與水爭土地,不與水爭輸贏,而浚理水脈以消災,滋潤田地以灌溉。李冰用他的治水智慧,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治水以仁,命運與共。中國是農耕文明,隨四季生息,深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道理。西湖在歲月更迭中經歷的“三次重生”,便是一個典范。李泌,蓄泄有方,疏浚六井;白居易,竹籠橫塘,九木為樁,筑白沙堤;蘇軾,清淤筑堤,湖中集市,通行無礙。此三者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治一方水,其實是護一方人。西湖的命運早與當地人緊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為治水,得以載物;也因為治水,得以成物。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時常看一看水,莫管它靜水流深,莫管它奔涌不息,只要運動,便為活水。以治水之智慧,思文化發展之大業,可知有源頭的思想,有扎實的實踐,有堅實的信念,才能使文化活絡,才能使精神永存。治水重創新與突破,以治水智慧移之管理,以治水智慧移之天下,對當下發展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在“治水”的路上,從未一帆風順,但若我輩繼承優秀傳統思想,以才為基,以博愛為力,“活而體輕”,必行穩致遠。
中國的治水智慧樸實無華,但這一滴水卻融匯了一個民族的追求,一個民族的追求又濃縮為至簡大道——“人水自然和諧共生”。治水精神跨越時空庇護著今天的我們,而我們也將不斷創新發展,把治水的智慧推廣到全世界。
善治國者,必先治水。江河安瀾,方能國泰民安。人類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中國的治水智慧、大國擔當與這顆藍色星球一起脈動。
【貴州貴陽市修文縣第一中學高三(5)班,指導老師:楊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