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厘清命題中的信息,準確理解材料,考生須綜合材料內容及相關要素,抓住核心概念、關鍵語句、重要對象等,讀懂并概括材料中心、分析要素間的關系。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對于情境任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考生要從時間、空間、屬性等角度進行分類處理,找到信息的內在關聯。
1.抓關鍵詞、句
有些材料作文,為了突出中心,降低審題難度,會在材料中設置關鍵詞、句(如關鍵詞、中心句、統領句、總結句等),抓住這些語、句,一般不會跑題。
2.提煉中心
有些作文題干只提供故事或事實,不出現“感悟”式的中心句。這時,我們在審題過程中,就要透過故事,由表及里,提煉出材料所蘊含的中心思想來。
3.因果分析
任何事物的產生、變化和發展,都有其內在或外在的原因。我們可以通過對材料的有關原因和結果的分析來確定作文的立意。
4.找出共性
有些作文題會提供好幾個詞語、句子或故事,對此,要學會找到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從而把幾個詞、幾個句子或幾個故事有機聯系在一起。
5.多元分析
有些材料作文設置了許多人、事、情境,我們審題時須綜合多個元素進行分析,既可以著眼于甲方立意,也可以著眼于乙方、丙方立意;既可以正面立意,也可以反面立意。
6.聯系實際
對那些將現實生活中的某些思想、觀點、行為,通過一些比喻、故事、寓言、漫畫等形式表現出來的材料,我們要善于由此及彼、由物及人,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立意行文。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當代青少年在生活中無可避免地要面對共處問題。共處的結果有碰撞,也有推進……
以上材料引發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維分析】
1.審讀材料
這是一道情境材料作文題,情境材料由兩句話組成。第一句提出關鍵概念“共處”,指明立意的核心詞;第二句列出“共處”的兩種結果:出現碰撞和產生推進。至于后面的省略號,表明除了“共處”可能出現的兩種情況,還會有其他的情況出現,同樣可以作為寫作的內容,這為考生創新立意提供了條件。對情境材料核心要義的把握、準確理解其中的關鍵信息是審題重點:“當代青少年”規定了寫作的對象意識和情境意識,明確了言說的主體;“共處”是共同存在,是指在一項活動或經歷中的相處。對于核心詞“共處”的理解,不應簡單地理解為“團結合作”,不應將“碰撞”看作“矛盾沖突”。從關鍵詞涉及的對象看,其指向的是群體性的,即共處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不是相互對立平行的,而是相互融通的。個體之間需避免產生對立,應促使其產生正向的效應,如協調發展、共同促進、相互成就,從而和諧相處、共榮共生。
考生可以從社會與人生的角度,寫當代青少年在成長與發展過程中重視處理好共處關系的重要性;可以從共處的結果角度,寫當代青少年在共處時,如何處理碰撞與推進的關系,以及處理好這種關系的意義;可以從碰撞和推進對個體成長與發展的價值角度,寫協調好共處關系,良性互動、和諧發展,碰撞與推進就能彈奏出和諧旋律;也可以反向思考,如果當代青少年不重視“共處”,或者處理不好共處關系,對自我成長、社會發展可能造成的不良影響。
2.審讀任務
寫作任務的提示語中“以上材料”表明要強化對材料的理解和運用,不可脫離材料自說自話。就是說,情境材料提出的話題內容是審題立意的根據,是謀篇布局、表情達意的依據。寫作時,因為關鍵詞是材料的核心,也是立意構思的抓手,所以闡釋時要避免偷換概念,對不同結果能夠作出具體甄別和分析,避免一概而論、泛泛而談。“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即要求考生針對材料提出的話題進行聯想和思考。這一過程其實就是站在現實的角度審視和思考“共處”的意義和價值,即需要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什么是共處、現實生活中為什么離不開共處、怎樣處理共處過程中的關系等。聯系材料、關聯現實,再進一步思考怎樣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處理“共處”問題,以實現共贏,這是寫作中需要“精耕”的地方。
3.審讀要求
題干要求中,需要注意的有三點:其一,“選準角度,確定立意”,即對“共處”意義與價值的思考要有明確的立場,指向性要明確,選取的角度不宜過寬、過大。其二,“明確文體”。根據材料提供的話題,寫作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能夠嫻熟駕馭的文體。文有文法,體有體式。明確表情達意的方向與體式后,就要嚴格遵循文體的要求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第三,“不要套作,不得抄襲”,寫作要根據實際進行個性化的表情達意、謀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