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是人類進行思想文化交流、留存集體記憶的基本方式,是能使意識、觀念、語言、構思、設計、表達得以物質化且遠距離、隔時空傳播的一種創造發明。最早創造圖形、文字的文明古國都有不同的出版探索和發現。中國是歷史文化悠久的東方文明大國,在記錄祖先歷史活動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早在五帝時期,就有“左史記言,右史記事”的傳說,所以就有“皇帝問道”的記錄、《堯典》和《舜典》之傳說。從考古發現甲骨文開始,中國出版就有了實物見證。如果說此前的巖畫、洞窟、石刻是出版的史前形態的話,那么甲骨文則具備了出版的基本形態。在造紙術、印刷術發明之前,金石、布帛、貝葉、竹筒、木牘都曾作為出版的載體,供書寫傳播。不過這些材料稀缺,價格昂貴,非一般人能用,且不易傳播。即使這樣,我們的祖先還是千方百計地記錄歷史,保存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記憶。從文獻可考的歷史看,周公是我國出版的始祖,他組織記錄了口傳的上古歷史故事;他組織收集官頌、士雅、民風唱詞;他制禮作樂并精編細審頒布《周禮》,使孔子頂禮膜拜并為此奮斗一生。由此足見其在中華文化原典出版上的貢獻??鬃釉裕骸吧跻?,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周公作為出版家的影響力。因為周公早孔子五百多年,兩人并無交集,孔子只是讀過周公留下的書而已。再說孔子,為傳周公禮儀,編寫《春秋》,編訂《詩經》,復傳《周禮》,留下了歷經兩千多年的思想文化話題。荀子領導的稷下學宮則大量整理、編輯了從周公到孔、孟、老、莊及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經典,包括五經及《老子》《管子》《田子》《蝸子》《捷子》《司馬法》等。這些書的問世保留了先秦文化的原典,為西漢劉向、劉韻父子講六藝、舉諸子、核五經、編《七略》、推《周禮》、揚《左傳》、傳《毛詩》、列《古文尚書》于學官,創造了文獻基礎,成就了西漢末年的出版盛景。這些出版活動傳承了上古以來的文明成果,記錄了夏、商、周的歷史,確立了中國文化的主體意識,抵御了外域宗教文化的沖擊,形成了我們賴以自信的文化基因。可以說,這一階段的出版影響其后兩千多年中國文化的走向,即使元、清兩朝非漢族政權運行近四百年,也未撼動漢代文化根基,反而把其游牧草原文化融入中原的漢文化,這足以說明中原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先進性。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也是完全靠出版開路。西方文化輸出主要靠傳教士,而中國文化對外傳播則靠“書香之路”。例如張騫、玄奘、鑒真、杜環、鄭和等人出使海外都攜帶了中國的經卷、書畫作品,使外國人逐漸了解中國這個東方大國。例如,馬克思著作提到的中國例證都是從俄國翻譯的中文書中看到的,拿破侖、黑格爾等西方人提到中國,也是從書上知道的。早在1700多年前,日本奈良的詩人就寫出了“唐船滿載書,九州唱漢詩”的句子,歐洲人也翻譯了《老子》等中國的古典書籍。據近年的學術調查,自古以來,中國的出版物通過西向的絲綢之路傳到中亞、南亞、歐洲等地,而東渡日本的漢書又流向了南洋諸島和北美,留存在海外的漢籍版本大約有15萬種之多。我們已經實施了漢籍回歸的工程,把國內沒有的版本千方百計購置回來、出版傳承,見證中國“書香之路”的偉大歷史。
出版家做的是文化事業,出版家是人類歷史選擇的決定者,是前代文明的傳承者,是當代歷史的記錄者,是人類文明的書寫者。中國歷代出版功勞大都記在帝王的名下,例如宋朝的《太平御覽》、明朝的《永樂大典》、清朝的《四庫全書》,都是記在趙光義、朱棣、乾隆這些皇帝的名下,但實際上是由總編撰、總審官這些出版者收集、篩選出來的,不過是借助皇權發布而已。即出版家決定了歷史事件的取舍和歷史人物的評價,因為后世人并不知道前代歷史,只能憑書而論。歷史存疑和爭議都是因不同記載、不同認知、不同評價引起的,后人不在歷史現場,如何辨識孰是孰非?所以,出版家基本上就決定了歷史的取舍。就像記在先秦經典文本上的故事一樣,考古出土的文物證明,一些流傳至今的春秋戰國的文獻是秦漢之后的文人政客偽造的,借前人的名義出版傳世文本,表達的是自己的思想觀念。當然,縱觀人類歷史,在東方傳統社會和歐洲中世紀各自有“文字獄”、宗教裁判所,實際上掌握出版大權的只能是封建皇帝和主教團,出版家的作用和情懷難以完全體現,流傳下來的名字和作品極其有限,統治階級的刪改已經使原著面目全非,并不是歷史原來的樣子。
真正的出版家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出現的。1644年英國思想家約翰·彌爾頓在英國國會上批判國會長老派控制出版、扼殺知識和出版物的罪行,闡述了圖書、出版、知識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意義。他的思想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思想解放的要求,受到了推崇,進而以《論出版自由》為名出版發行,被譯為多種文字,享譽全球,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里程碑。
馬克思、恩格斯對此也高度重視和認同,在領導無產階級革命的過程中,也多次強調,沒有出版自由就沒有工人階級革命運動,也就沒有無產階級的解放斗爭。馬克思、恩格斯在出版革命報刊和馬克思主義著作上耗費了畢生心血,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經典著作,這是對人類的巨大貢獻。
由此,我們看到古今中外的出版家都有大情懷,審視歷史、記錄時代、傳承文明、啟迪后人是他們思想深處的潛意識,正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是當代出版家也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出版精神。
我在主編“中國出版家”大型人物叢書時,審閱了許多出版家的傳記資料,深深感動于他們的大學問、大情懷。例如當代杰出的出版家陳原先生,不僅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語言、文字、學術、編輯、出版、翻譯、訓詁等方面卓有成就,而且對出版家的情懷和價值有獨到見解。他說,像張元濟這樣的出版家,不能只看到他是一個有遠見、有抱負、有魅力、有能力、有頭腦的出版家,還要看到他以出版為武器,開啟民智、傳播科學、喚醒民眾、救亡圖存、復興中華的良知,以及為國家、民族獻身的精神氣節。我以為這道出了出版家的內在品格,真正的出版家應該具備這種大情懷。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條件和歷史使命,一代出版家也有一代出版家的追求和職業責任,當然不可一概而論,但其大情懷是基本相同的,要把既有的文明傳承下去,要把當代的歷史記錄在書,要把科學真理和知識傳給后人,要為國家富強、社會進步、民族振興、人民幸福、青年成長提供精神營養和力量。因此,出版是最能為大多數人服務的職業,也是最能永垂不朽的事業。我認為出版家應有的大情懷如下。
一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大情懷。不管什么選題、什么業態、什么內容的出版物都必須放在全人類文明進步的大視野上去審視、去判斷、去選擇,始終為人類的文明進步提供智慧、經驗和動力,這樣的作品和出版物才會成為永恒不滅的經典。
二是熱愛祖國和中華民族的大情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振興的向往是歷代中國出版家的應有品格。從古代典籍到當代精品力作,無不閃耀著出版家的偉大情懷。當代出版家也要發揚和傳承這一情懷,把更多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英雄的故事記錄下來,傳給全世界,訴說中華民族的成長和對人類的貢獻。
三是敬畏生命、熱愛人生的人文關愛的大情懷。愛是人類生命延續和感情聯絡的基本紐帶,一切文學作品永恒的主題就是四個字:生死、情愛。這也是人類存在的價值和幸福的源泉。作為出版家,必須懂得敬畏生命,理解生命各不相同的歷程和命運結局的必然性。不管什么事、什么人、什么環境下的生存狀態,都要給予足夠的人文關懷,不分高貴和低賤、富裕和貧窮、健康和疾病、老年和孩童,在人性、人格意義上應給予尊重和關懷,書寫人格尊貴、生命寶貴、人人都有情和愛的新篇章,為社會和諧、家庭和睦、人人友好的人文環境增添正能量。
四是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大情懷。出版家是科學真理的傳播者,要真正履行這個神圣的職責,必須先有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情懷,不然怎么能識別、選擇、推介科學知識和認識真理呢?五四運動時期的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都是以出版為武器,開啟民智,發動革命,他們認識了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因而出書、辦刊,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宣傳馬列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這就是他們以科學真理改造中國的革命實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創造了思想和人才條件。不管什么時候的出版家,要想創造自己的職業價值,必然要堅持科學和真理。沒有這樣的情懷,就不能成為一個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出版者。急功近利的人是做不好學問和出版的,也不會成為流芳百世的出版家。
出版家的大情懷是修煉出來的,不是天生就有的。出版工作者要勤奮學習,擴充知識,當好知識加工的“工程師”;要不忘初心,勇擔使命,以文明大視野觀察判斷出版方向;要剛直不阿,堅持真理,不向邪惡低頭,不給謬誤放行;要科學務實,嚴把質量關,確保每一本書都是科學、嚴謹、真實、可信、有價值的。要從這些具體的出版實踐中磨煉自己的政治品格、思想定力,提升知識修養、學術造詣和職業能力,堅守職業操守,做一代有大情懷的出版家。
(作者系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