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北京動物園的發展歷史,在各媒體上有不少文章進行了記載,視野被集中到了“大清國農工商部農事試驗場”,而其獨特的中西方文化融合背景,從動物園正門,以及進門后獨特的“民國風”建筑便已經初有尋味。
正是在那個東西方文化碰撞、交織、試圖融合的清朝光緒年間,一支“出外考察團”由大臣端方作為“領隊”開始了歐美之行??疾靾F回國后,含金量極高的考察報告吸引了皇帝的注意,興建圖書館、動物園、博物館、公園……這些在當時頗有創新意義的建議,為中國公共設施建設發展歷史書寫上了濃重一筆。朝廷很快批準了端方的建議,于1906年在西直門外,選擇康熙三子胤祉舊邸、廣善寺及惠安寺舊址建起了以“開通風氣、振興農業”為目的的“農事試驗場”。實驗場內涵蓋農產品種植園、植物園和萬牲園,這其實也是動物園的雛形。其中第一批入住萬牲園的住戶身份可不一般,它們是端方自德國購回的一批動物。另外為了充實萬牲園,全國各地的督撫也紛紛獻來珍奇異獸,豢養于此。
千萬不要以為北京動物園內除了觀賞動物,并沒有太多的人文痕跡,其實只要你細心,也會尋找到不少極具特色的人文氣息,而且雖然它們的身份并不一般,但其背后的故事,卻比北京其他人文景點鮮為人知。
從正門往西,沿著一條甬道行進不多遠,你便會發現一棟中西合璧的特色小樓,小樓門額碩大,雖然文字已經“受傷”不小,但仍舊可以看出“陸謨克堂”四個字。小樓共有三層,20世紀30年代為紀念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而建,由中法文化教育基金會、國立北平研究院及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院等共同主持建設,其資金來源為退還的庚子賠款,它也是中國最早的植物學科研樓,曾是中國現代植物科學研究的基地。如今雖然是游客禁地,但據資料介紹:一至二層為實驗室和圖書館,三層為標本室,由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使用。1949年在這里建立了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由陸謨克堂往西行進,一片蒼松掩映中,無意間發現一塊漢白玉方碑藏身其中,這讓筆者十分驚訝,從小到大來北京動物園多次,居然對這塊碑沒有任何印象。上前觀看,石碑正面書寫“彭、楊、黃、張四烈士墓”,觀看石碑背面及查閱資料方知緣由。
民國元年(1912年)1月16日由革命黨人黃之萌、張先培、錢鐵如、吳若龍、楊禹昌、羅明典、鄭毓秀等18人組成的暗殺團體在北京東華門伺機刺殺袁世凱,制造了東華門事件,當場炸死袁世凱衛隊長等10余人。革命黨人黃之萌、張先培、楊禹昌等10人被捕并被殺。民國元年(1912年)2月,南京臨時政府褒揚彭黃張楊四人的革命業績,追贈彭家珍為大將軍,并為彭家珍、楊禹昌、黃之萌、張先培等四位烈士在農事試驗場營建墓地。整個墓地呈正八角形,距地面約1米,正中立約8米的紀念碑。底座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各有七級臺階通向紀念碑。四烈士就安葬于正南、北、東、西四面的石冢下,每座墓前均有碑文,記錄烈士事跡,并有中國國民黨黨徽裝飾。1966年8月21日,因為當時的墓碑標有青天白日標記,而被“革命小將”砸毀,墓地也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今的墓碑是1990年7月10日在舊墓的基礎上重建的。
作為北京動物園重要的人文建筑,暢觀樓非常具有代表性,而且伴隨著修復與利用,如今游客也能有機會與它近距離接觸。
暢觀樓位置在北京動物園以西,從西南門一直往北走,在路牌的指引下非常容易可以找到,而且獨特的歐洲巴洛克風格建筑更為顯眼。據史料記載,暢觀樓曾經被作為慈禧老佛爺乘船走長河奔頤和園途中歇腳的行宮,主體建筑為兩層磚混結構,紅磚墻體,局部抹灰及灰塑線腳并加以磚雕花飾。正面兩端轉角處為八字形閣樓,上覆拱形鐵皮頂。暢觀樓建成后不久慈禧、光緒先后去世,實際上并未使用過。辛亥革命的先驅孫中山來京時曾在暢觀樓居住。
除了以上人文景點外,在北京動物園中還零星散落著不少人文印跡如宋教仁紀念塔遺址、眾多古橋遺跡等,它們等待著細心的游客在不經意間去發現,去尋根溯源。